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October, 2021

台北 老屋 重建比率

  何時輪到你家? 北市老屋重建一輪200年、新北400年 2021-10-28 11:27   經濟日報 高雄市「城中城」發生大火慘劇,加上大台北出現罕見震度4級地震,讓老屋重建議題再成輿論焦點。市調機構統計指出,依目前老屋重建速度,台北市逾30年以上老屋全數重建完成,約需187年,將近200年,新北則得花391年,近400年。 住展雜誌研發長何世昌表示,北市近幾年來重建速度加快前進,從「區間車」變成「自強號」,雖然目前仍需近200年,但與稍早時統計需近千餘年相比,老屋全數重建所需時間已大幅度減少。 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今年Q2台北市屋齡逾30年以上老屋共64萬2,941宅;而依住展雜誌統計,2017年至2021年約五年間,含都更、危老,台北市成功重建的老屋戶數約17,161宅,平均每年約3,432宅。依此速度,全數老房子重建完成約需187.3年。 新北部分,2017年至2021年約五年間,成功重建的老屋約9,925宅,平均每年約1,985宅。截至今年Q2新北市屋齡逾30年以上的老屋共77萬7,360宅,老房子全數重建完成約需391.6年。 觀察台北市12個行政區,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宅數前三多的依序為大安、士林、中山區,其中大安區老屋高達81,536宅。老屋數量最少的是南港(2101),僅23,914宅,但原因是南港住宅存量為北市最低,全區不到4萬宅。 近五年每年平均重建效率偏低的區域,如信義、士林、松山、大安等區,大部份為蛋黃區。 何世昌分析,信義、大安區雖然房價水準高,很多建商想插旗重建,但大多看得到、吃不到,主要是屋主普遍希望較高的分回條件,因此重建整合難度頗高,重建效率因而敬陪末座,目前信義區老屋重建完成需約426年,大安區則需339年。 反觀蛋白區如大同(2371)、南港,老屋重建一輪分別僅需76年、85年,另文山、萬華(2701)亦僅需149年、146年;重建效率大多比蛋黃區快,原因可能與與屋主分回期望值較低有關,重建整合難度較低。 何世昌表示,政府持續積極推動老屋重建,接下來幾年,若房市景氣續旺,老屋重建可望持續加速。不過屋主也要明白,老屋重建關鍵在鄰居,而不是在自己或建商手上;只要同社區中反對戶稍多,再好的區段、再高的房價都無法成功重建。 資料來源/住展雜誌

都更重建數量 與市場價格間 的互動

  高雄城中城大火 燒出老舊危樓改建問題 房價誘因不足 都更危老北熱南冷 04:10 2021/10/25   中國時報   城中城鄰近大樓亟欲自救,但產權複雜戶數又多,需要市府積極協助輔導,先成立管委會才能解決後續的消防安檢問題。(本報資料照片) 全台都巿更新案累計數 編按:高雄城中城大樓大火,燒出老屋安全問題,而國內推動都市更新多年,卻呈現北熱南冷,對照台北累計整合核定案高達774件,高雄的20件,正凸顯當地危老大樓難以重建困境。為記取這次大火慘痛教訓,加速老舊建築補強、改建,我們特別走訪住戶,訪問都市發展部門主管、學者專家及業界人士,同時探討大陸如何透過城區改造等經驗,希望能提供中央及地方政府單位參考,亡羊補牢,避免類似憾事再度發生。 城中城大火,凸顯國內危老重建「北熱南冷」現象,台北市民間自辦更新案件逐年增加,而儘管高雄老屋數量全台第三多,迄今卻仍無真正的都更案例,主因南台灣房價低,建商對都更興趣缺缺,居民換屋無望,居住品質堪憂。 台北市逾30年老屋72萬戶,其中4、5樓公寓39萬戶,占整體住宅43.7%,民間自辦更新案件自2001年迄今核定491件,逐年增加,另215件審議中案件,都更數量全台第一。 北市都更數量 全台第一 2014年市長柯文哲上任後開始推動公辦都更,累積18案,其中斯文里三期整宅都更將於今年竣工,陸續帶動南機場、水源二三期等整宅地區的都更作業。另主動畫定超過百處公畫更新地區、43處海砂屋迅行都更地區,直接拿到都更門票。 此外,北市府2017年推動危老政策,累計申請744件,核准560件,申請及核准數字均為六都之冠。 反觀高雄30年以上老舊大樓56.4萬戶,近全市房屋總數一半,但20年來只推過20件都更,而危老重建4年僅核准101件。都發局長楊欽富表示,20件都更案多是整建及維護,真正的都更是「重建」,至今成功案例為七賢、和平路口的京城建設案,耗時10多年,其他都更案都還在申請程序。 高雄老舊大樓 幾占一半 但高雄市都市更新學會理事長林資雄認為,高雄的都更多是建商直接收購土地和房子,再蓋豪宅賣給新住戶,屬「推土機式都更」,非真正都更。 楊欽富坦言,重建的決定因素是房價,台北都更地主分6成、建商分4成,造價1坪才17、18萬元,但售價高達1、200萬元;高雄則反之,地主才分4成、建商6成,但1坪造價15萬元,售價卻頂多30萬元,幾乎沒誘因。

地震6.5規模對北部的影響 CASE

  規模6.5該地40年最大! 氣象局:未來3天恐有規模4餘震 2021-10-24 14:56   聯合報 / 震源鄰近區域地質剖面圖。圖/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 今天下午1時11分左右宜蘭縣南澳鄉發生芮氏規模6.5有感 地震 ,是今年最強震,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這是該地區40年來發生的最大地震,隱沒帶地震特性是若能量釋放未完全,就會立刻發生餘震,不排除未來三天內再發生規模4以上的餘震。 陳國昌表示,今天下午1時11分在宜蘭南方22.7公里、接近海邊位置發生規模6.5地震,深度66.8公里,最大震度分布範圍廣大,震度4的範圍幾乎包括整個北部地區,一分鐘之後緊接著在稍微偏一點的地方大同發生規模5.4餘震,這兩個地震是同一個地震序列,成因是隱沒帶引發,搜尋40年來紀錄此次是該地區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 陳國昌說,發生這麼大的隱沒帶地震,出現規模5.4餘震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隱沒帶地震的特性就是一個主要的大地震發生後,如果能量未達到平衡,很快就會再來一個很大的地震,不過有時地震規模非常接近,此次6.5跟5.4規模相差滿多,大約是40倍的能量釋放差距,未來估計不排除在三天內會有規模超過4以上的餘震。 陳國昌呼籲民眾不用擔心,因為此次隱沒帶地震如此深,造成的震度不會有想像中的大,另外雖然地震範圍很廣,晃得很厲害,其實都是低頻構造,高頻震波對於結構物、建築物破壞力才會比較低,因此即使發生餘震也不用過於擔心。 陳國昌說,此次地震規模6.5非常大,難免震度比較大,台北感覺搖晃比較久,是因為台北本身有盆地效應,讓搖晃時間感覺比較長,但在地表上4級部份測量其實不到一秒鐘。 陳國昌說,已經跟消防署聯絡,此次主震有出現些災損,消防署還未完全統計,目前知道有一位民眾受傷,其他部分還在統計,以這麼大地震又發生在陸地上,又距離宜蘭人口密集區很近,還好震央很深,「若很淺,災情難以想像」。 陳國昌說,隱沒帶地震或中央山脈地區地震都有類似狀況,一個大型地震發生後,如果能量沒有釋放完畢,很快就會繼續發生另外的地震,甚至比前一個還大,通常短時間在幾分鐘內就會發生,可能不到十分鐘就來2、3個大餘震,雖然不排除未來三天會有規模超過4以上的地震發生,但發生更大地震機率其實相當低。 今天下午1時11分左右宜蘭縣南澳鄉發生芮氏規模6.5有感地震。圖/氣象局提供 北市已25件災情!民宅屋簷掉、梯間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