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築師打敗普立茲克獎大師 橫山書法館奪台灣建築獎
2022台灣建築獎昨公布得主。新世代建築師潘天壹設計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奪得首獎。普立茲克獎得主庫哈斯與姚仁喜合作的北藝中心、普立茲克獎得主坂茂與石昭永合作的南美館,則與德光教會、巨大集團全球營運總部並列佳作。本土建築師打敗兩位普立茲克獎得主,評審形容,台灣建築獎得主潘天壹年紀雖輕,作品卻能同時展現「隽永中有淡淡驚喜」的兩種張力,為喧囂的時代帶來安定的力量,奪得今年建築獎首獎。
橫山書法館與埤塘為鄰,潘天壹以篆刻硯石為意象,將五個硯石內斂而分散地放置於埤塘旁,形成流動的書寫地景。評審認為本案利用東方的合院概念,塑造現代園林遊園式觀瞻,將書法的意境用建築表現。整體呈現安靜、平和、穩健,有驚奇但不吵雜,節奏疏密拿捏得宜。
評審團召集人劉培森指出,潘天壹將建築物拆散成尺度小的院落式組織,空間處理切合主題。他把內部空間的氛圍處理得非常好,讓人感到心靈的沉澱,節奏上又出現不同的層次。當訪客從外界進入內部,層次的處理非常精彩,感受水平空間的寧靜之時,看到天花板的結構,又能感受到趣味性。潘天壹年紀輕、卻有相當成熟的表現,「30年前覺得台灣建築水準差國際一大截,30年後覺得有許多年輕建築師慢慢冒出、令人欣喜。」
橫山書法藝術館從設計到完成花費四年。潘天壹透露,四年過程中「經歷很大的逆轉過程」,到現在都還覺得有一些「未完成」,希望透過獎項啟動學習和陪伴。他認為,建築作品並非完工之後便停止,「每個案子都是孩子、屬於這個地方、擁有自己的生命力」。迄今他每個月都會去看橫山書法館,「看地景如何陪伴民眾、繼續它的旅程」,也希望在建築的發展過程中,學習如何回應社會責任。
潘天壹是新世代建築師中,罕見從未出國留學的「土建築師」。問他心中的「台灣建築」是什麼?他形容是「只有在台灣才看得到的台灣建築」,從中可以找到社會、文化與產業脈動的浮現。他認為,台灣的大環境比較少談書法、台灣文化,因為資訊都是「和洋混合」的強勢文化衝擊,在這種衝擊之下,大家習慣浸泡在張力之中,失去對自己文化內在的表述。他認為,如果將台灣建築獎歷屆的建築師連起來,他們都在串連台灣的DNA,「只要串得下去,就能繼續往前走。」
談到獲得佳作的北藝中心,評審團指出,本案翻轉劇場結構,將三個劇場嵌入中央立方體,觀眾席突出於外側,造形美學直接而激烈,延續OMA追求概念性強的造型,雖然量體顯得過大,但在北中南的劇場之中,本案完成度相對高,包括概念的貫徹、前場後場和都市之間各種空間的呼應與細部上的整合都相當圓熟,每個細節都是整體概念的一部份。劉培森表示,庫哈斯擁有特殊的美學創作,雖然「台灣未必能習慣」,但他把概念美學發揮得淋漓盡致、對設計理念的堅持值得學習。
談到南美館二館,評審表示,南美館基地原本是地下停車場,設計難度相當高,建築師利用分散盒子堆疊是很好的解法,提供流暢又有彈性的展示空間。其屋頂遮陽造型隨著日照變化,在頂樓餐廳及入口大廳與中間走道造成光影變化,加上外部碎形結構、製造立體遊園的趣味性。而其多層次的平台和都市連結達到公共性,成為都市中具吸引力的空間。但施工品質未臻完善,是可惜之處。
談到潘冀設計的巨大集團全球營運總部,評審表示,其在中部科學園區的科技盒子叢林裡,以企業標誌為創意發想,結合自行車道,塑造如雕塑般具速度感與流動性的建築體。以民間企業總部而言,其公共性值得嘉許,包括對運動的倡議、對市民的開放等公益性,表現中規中矩且相當討喜,在科技叢林中一枝獨秀。
至於廖偉立設計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德光教會」,評審團認為,相對以往的教堂設計,本案擺脫造型束縛而有所突破。公共走道引入台南巷弄風及自然採光,做到被動式節能設計,節省運轉費用。公共空間處理非常精巧,在美感空間體驗、教會要求、信徒參與等方向均達到一定水準。外觀方面在台南導入後巷文化,雜亂街景中一點不顯突兀,且有自明性,安靜謙虛而優雅。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