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座偉大的棒球場並非如此簡單:金鶯公園與台北大巨蛋 丁桀 25 Aug, 2022 金鶯公園與台北大巨蛋。 圖/美聯社、聯合報系資料照 本月初,巴爾的摩金鶯隊(Baltimore Orioles)於主場金鶯公園(Oriole Park at Camden Yards) 慶祝 這座廣受 媒體 讚譽的「復古經典式球場(Retro-classic Ball Park)」啟用滿三十週年。金鶯公園的啟用,不但改變1990年代後 美國 職業 棒球 場的設計概念,也讓運動一躍成為美國在談論市中心再生時的關鍵詞。金鶯公園作為美國都市再生的標竿案例,自然也受到美國其他城市,如克里夫蘭、亞特蘭大、聖地牙哥、匹茲堡等,仿效其棒球場設計與規劃模式。 看似只適合美國都市脈絡的規劃設計手法,竟也被台北挪用至 大巨蛋 一案選址合理性的理由。即便從尺度、歷史、文化、甚至是運動發展進程而言,巴爾的摩與台北是完全不同的城市。更何況,一座是營運三十年的金鶯球場,另一座是興建超過三十年的台北大巨蛋。兩座八竿子打不著邊的棒球場,如何在雙城扮演關鍵的發展角色呢? 本文選擇金鶯球場及台北大巨蛋的選址、規劃、設計三個面向,提供大家重新思考,所謂「永遠改變」棒球的棒球場,具體改變了什麼?這些改變對於都市發展是好是壞?對未來棒球場興建規劃的影響為何? 棒球場館選址:一成不變的政治遊戲 1980年代,巴爾的摩能在康登車場(Camden Yards)興建金鶯公園的主因有三。首先,曾任巴爾的摩市長(1971-1987)及馬里蘭州州長(1987-1995)的民主黨人威廉・雪弗(William Schaefer)為防止金鶯離開巴爾的摩,獲得馬里蘭州議會共255億美元支持(球場興建與土地取得費用)。 其次,康登車場雙球場計畫(金鶯公園與 M&T銀行球場 )共計約502億美元的計畫,能呼應1970年代規劃的內港主要計畫(Inner Harbor Master Plan)——一舉翻新市中心衰頹樣貌。其三,反對陣營雖獲得大眾支持,但公民投票的 連署 請求並未受到洲議會及法院青睞,反而大幅削弱反對陣營的聲音。 巴爾的摩金鶯隊(Baltimore Orioles)的主場金鶯公園。 圖/美聯社 同時期,台北市雖在1980年代左右就啟動評估在關渡或七號公園(現大安森林公園)興建一座五萬人座的室內體育場,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