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歲北美館設計者高而潘:建築不是建築師一個人的作品
「我的設計不是我一個人的構想,而是跟業主商量的結果。」今年93歲、台灣輩分最高的建築師高而潘,談起自己逾一甲子的建築生涯,認為自己的作品都是跟業主一起完成的。談起代表作北美館,他形容:「建築師完成70%、30%就留給藝術家」。對他來說,建築不是建築師一個人的作品,而是和業主、使用者一起完成的作品。
「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即日起於台博館南門館小白宮展出。高而潘親自出席開幕式,吸引上百位建築師到場。93歲的他精神奕奕,分享他誤打誤撞踏入建築界的故事。
高而潘1928年生於台北,出身大稻埕望族,1951年畢業於台南工學院建築系(今國立成功大學)。他透露,當年是以最後一名考進學校、只能選擇建築系,戲稱自己是「名落孫山」中的「孫山」。他原本對建築沒太大興趣,大二受到設計課老師金長銘、系主任溫文華的啟發,逐漸認識建築設計的本質,更視柯比意為精神導師。高而潘雖因家道中落無法出國留學,但因緣際會協助建築師張肇康設計東海大學、之後還受邀到日本參加世界設計會議,結交同世代的各國頂尖建築師。
高而潘認為,東海大學的經驗讓他學到「用最簡單、普通的材料,也可做最好最新的建築」、「detail要建築師自己設計,會影響到整個設計」。這兩個概念影響他一生的作品。
策展人李乾朗表示,高而潘的作品200多件,他從中精挑細選出13件展覽,因此取名為「珠玉展」。其1960年代的作品省立護專文教大樓、胡適墓園與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顯示粗獷主義特色,底層空間通透而流暢。
1970年代的三明大樓、台北市銀行大廈與台中張淑齡公館,前兩者為都市的高層商業辦公大樓,以水平窗採光,並分離出垂直的服務核,機能明確,台北市銀行大廈首先採取主體退縮,為都市公共空間作出貢獻。1980年代完成的北美館發揮代謝建築空間延展的概念,是台灣現代建築的里程碑。1983年落成的華視大樓是台灣最早以容積率概念完成的大樓,底層及地下的公共空間為市民所享用,是一項突破創舉。
高而潘身為台北龍山寺的副董事長,為龍山寺設計地下廁所、禪房。1990年代,龍山寺香火鼎盛、但廟地有限,廁所問題一直無法妥善解決。高而潘以地下室的方式解決此一問題,並讓地面建築量體變小,減少對龍山寺古蹟的干擾。策展人徐明松表示,回顧高而潘的作品,發現他經常勇敢挑戰社會的成規,在困境中堅持現代主義的表達方式。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