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21

公部門 技服契約應該要配合改善 不公平現象

  藝術界世紀大災難之後 文化部打造首部藝文著作權專法 2021-07-25 23:27   聯合報 / 針對華藝網不當取得藝術家著作權,文化部去年曾召開記者會,邀請受害藝術家、義務律師團代表、藝文公協會及國藝會代表等共同出席,由文化部長李永得發表四大聲明。記者陳宛茜/攝影 從被稱為「藝術界世紀大災難」的華藝網涉嫌不當取得300位 藝術家 著作權,到原民廣播電台要求主持人馬世芳放棄著作人格權,一連串事件引發各界對藝文工作者著作權的關注。 文化部 上周預告「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著作權保障辦法」草案,針對公部門藝文採購、補助與徵件的著作權做明確規範,是台灣首部針對藝文工作者著作權制定的專法。 2018年爆發的華藝網事件,全球華人藝術網有限公司涉嫌利用文化部的補助名義,使藝術家簽署逾越該補助活動範圍、將著作權無償授予或轉讓的同意書。此一事件受害藝術家逾300位、橫跨老中青三代,被立委形容為「藝術界世紀大災難」,迄今仍在打官司。 華藝網事件促使文化部為藝術家打造藝術契約範本、法律諮詢服務平台,但藝術著作權糾紛依然不斷,甚至發生於公部門的藝文採購與獎補助。去年台灣設計展發生策展人涉嫌抄襲藝術家「新竹獸」設計;年底又發生音樂人馬世芳因Alian原住民族廣播電台要求「完全擁有」他個人節目「耳朵借我」著作權,宣布結束與電台三年合作關係,引爆政府契約「吃定」乙方創作者的著作權爭議。而不少公部門的藝文獎補助案,都可以發現有關著作權的不平等授權條款。 為了保障藝術家權益,文化部舉辦多場座談與諮詢,制定台灣首個藝文著作權專法「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著作權保障辦法」,並於上周預告草案。草案中規定,機關或法人辦理藝文採購、補助或徵件之成果,應以受補助者或實際創作人為著作人,以約定取得著作財產權之非專屬授權為原則;若有特殊情況才得約定由機關或法人取得部分或全部著作財產權或專屬授權。 文化部舉例,法人補助新銳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並約定共製數場藝文演出時,為協助缺乏資金與資源之新銳藝術家推廣其優秀作品,可約定取得一年期間之專屬授權及分潤方式。又如機關或法人補助 文史工作者 蒐集古物,可就其修復之某些古物照片約定取得照片之部分著作財產權,供公眾親近文化資產,並為後續加值運用。但關於取得專屬授權與分潤的方式,必須在契約中明訂。 針對新竹獸事件引爆的策展人侵犯藝術家著作權爭議,此一專法也明定,機關或法人發現藝

合約關係的 不可抗力 通知

  南非暴動不鏽鋼原料錳鉻出口受擾 廠商發不可抗力通知 2021-07-19 12:30   經濟日報 /  南非 暴動和 搶劫 事件波及錳礦和鉻礦出口,由於這兩種金屬都是合金鋼鐵的原料,也影響亞洲鋼鐵生產。 彭博報導,南非採礦業者Assmang對錳合金生產發布不可抗力通知,因為生產設施所在地瓜祖魯那他省(KwaZulu-Natal)正是日前暴動最嚴重的地區。 Assmang代理董事威爾森表示,上周已對顧客發布不可抗力通知,主要因南非發生暴動以及南非德本港與理查茲灣港關閉。他說,這個不可抗力因素18日為止依然存在。 受到因到德本港關閉影響,據傳全球鋼鐵巨頭安賽樂米塔爾鋼鐵公司(ArcelorMittal)的南非子公司安賽樂米塔爾南非也宣告不可抗力。 南非10日發生暴動,因民眾不滿前總統祖馬(Jacob Zuma)違抗法院命令而入獄。這起暴動造成上千家商店、工廠和其他地方遭洗劫。南非國營港口、貨運鐵路暨管線營運商Transnet 16日表示,位於德本的港口和碼頭營運正緩慢恢復正常,分析師認為,可能須花兩周時間才能緩解港口受擾的情況,從而衝擊對中國大陸的錳出口。 威爾森說:「情勢尚未穩定或恢復正常,所以在我們重啟營運之際,仍會看到海運延宕的時間拉長。這些港口還有積壓已久的工作尚待完成。」他也說,錳礦和鐵礦砂兩者照常開採。 不過,南非暴動和搶劫事件,已擾亂主要供應商對大陸的錳出口。錳是鋼鐵的關鍵原料之一。船舶經紀商Banchero Costa研究主管Ralph Leszczynski說,裝運大量錳礦、要從德本港開往大陸的散裝貨櫃船已停駛。 上海 金屬行情網站SMM分析師安東尼‧游表示,在南非每月出口至大陸的錳礦中,可能只有10%出口受影響。錳也用於電池生產。他說,南非的錳礦出口主要用於鋼鐵製造和不鏽鋼。 另一個不鏽鋼的成份鉻也值得關注,南非在全球鉻鐵礦市占率40%,如今供貨也勢必受阻。 有報導說印尼青山不鏽鋼廠已宣布封盤不接受訂單,要看原料鉻礦調度結果,再決定新的報價。

共振現象

  深圳華強北第一高樓晃動原因找到了 竟然是旗桿 2021-07-16 16:58   聯合報 /  深圳賽格大廈因為桅桿風的渦激共振,撼動整棟大廈。 深圳 華強北第一高樓「賽格大廈」,5月底因為大廈劇烈晃動,嚇得大樓內人潮奔逃,當時還謠傳是挖礦炒幣供電吃緊,事隔一個多月,造成大樓「靈異」晃動的原因終於找到了,原因出在樓頂上的兩根掛旗幟、裝天線的桅桿,因為桅桿風的渦激共振,產生四兩撥千金的效果,撼動整棟大廈。 事件發生一個多月,調查專家經過檢測、試驗、分析論證及多方覆核、鑒定,最終找出樓頂的兩根桅桿在風中擺動,是引發大廈有感振動的主要外因。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哈工大(深圳)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肖儀清解釋,相當於瓶子裝滿水固定在地面上,然后瓶蓋上面扎了一根針,水比較重,所以輕輕撥動這根針,這瓶水產生的顫動完全不會引人注意。但是如果稍微用力撥動這根針,這根針震動比較強烈,可能跟瓶蓋產生共振,一定程度上會帶動整瓶水晃動,好比用四兩撥千斤。 國家一級註冊建筑師、中國 建築 學會會員鄭濤也強調,深圳賽格廣場大廈的有感晃動,就是因為桅桿生風造成產生了共振現象,他說,共振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盡量避免在過橋時齊步走,這樣會使得橋梁振動的幅度逐漸加大,超過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橋梁坍塌。還有,划龍舟和拔河時,利用大家協調一致同步用力產生共振,從而產生最大的作用力。 專家進一步指出,共振現象容易發生在老化的建築上,一棟大廈就是一部機器,時間久了,各個搆件及其連接的振幅就會發生變化,導致建筑整體不協調,從而產生共振現象,造成1加1大於2的效果。專家組調查後認為,賽格大廈使用超過20餘年,局部樓層壓型鋼板組合樓板及桅杆連接點等累積損傷使結構頻率、阻尼比等動力特性發生了改變,搆成了大樓晃動的主要內因。 雖然專家在覆核、鑒定後認為,賽格廣場大廈在正常使用情況下主體結搆是安全的,可以繼續使用。不過,今(16)日大廈再次封閉,拆除樓頂桅桿。澎湃新聞報導,物業人員稱,32天工期後再決定是否開放辦公。 深圳 建築

碳交易CASE

  中國大陸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傳周五啟動 2021-07-14 14:58   聯合報 /  中國大陸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很快啟動,將發電業作為首個納入碳市場的行業。照片/新浪網 路透引述消息透露,中國大陸計畫在本周五(16日)舉行全中國大陸國 碳排放 權交易市場開市啟動儀式。中國大陸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今(14)日在國新辦記者會上稱,中國大陸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很快啟動,確立發電行業作為首個納入碳市場的行業。 趙英民指出,市場啟動初期只在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之間開展配額現貨交易,並銜接中國大陸正在實行的碳排放強度管理制度,採用基準法對中國大陸全國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分配核發首批配額。 他又表示,中國大陸全國碳市場還沒有啟動,所以還不好說碳價是多少。但從七個地方試點運行情況看,近兩年加權平均碳價約人民幣40元左右。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多次公開宣示,中國大陸二氧化碳排放將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並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早於2011年10月,在 北京 、天津、上海、重慶、 廣東 、湖北、深圳等七個省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

低薪+疫情 租屋市場使承租人 更受打壓

  年輕人搶住低端房 弱勢族群更慘 2021-07-14 01:39   聯合報  台灣租屋市場逐漸呈現兩極化,年輕人有往中低端型房屋移動,相對排擠了弱勢族的租屋環境。圖為街頭租屋看板。 台灣房租價格連續一二二月上漲,內政部主計總處日前發布五月租金指數也再創新高。學者專家指出,房租飆高加上低薪與 疫情 影響,使得部分青年開始去搶原本是弱勢住的低端租屋,產生排擠效應,弱勢不得不去租更低端住處。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說,租屋市場愈趨兩極化,年輕人租屋原本居於中端,好一點的還可到中高端,但隨著低薪和疫情造成的低就業率等,不少年輕人開始往中低端移動。 呂秉怡說,以台北市來說,屋況不好、房租相對便宜、地點偏老舊區域或離捷運較遠的低端租屋,雅房月租約五、六千元,分租套房一萬以下。過去這類低端租屋主要是弱勢住,近年不少青年為省房租,也來搶進,造成低端租屋供不應求,帶動房租上漲。低收入戶等弱勢住不起,只得去租更低端的房子,去年引起關注的「南港貨櫃屋」就是一例。 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說,這些租屋問題都來自整體房價和經濟結構,過去年輕人還有買房夢,現在租屋已成常態,不再只是過渡期。 「租屋黑市不倒,租屋狀況不會好。」清大科技管理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張金鶚 說,政府一直無法掌握租屋資料,之前稱囤房稅會造成租屋價上漲,實情是對租屋資料都瞎子摸象,主計處公布的數據都是抽樣。 張金鶚認為,應修訂租賃住宅市場發展條例,規定租約也須實價登錄;並訂定罰則和吹哨者條款,提供檢舉獎金。另也應訂大赦條款,明訂一定時間前不罰,施行後就須照辦。 內政部地政司副司長林家正說,考量目前租賃市場仍以個人 房東 為主,且房東房客間租賃交易行為不易掌握,租金實價登錄是否可行還須審慎務實評估。現階段已規畫就仲介業成交申報的廿一萬件租金實價登錄案等統計分析,以提供更完整的租金資訊。

碳稅 歐盟環保意識較高

  歐盟減碳 對航空、船運業加稅 2021-07-13 00:02   經濟日報 /  歐盟執委會預定公布的法律草案中,目標是到2030年時,能夠達成排碳量比1990年減少55%。(路透) 歐盟 本周將宣布新的 減碳 計畫,成為全球第一個修法力拚在未來十年減少排碳量的主要經濟體,具體內容包括對使用高汙染燃料的航空及船運業者加重稅負,並首度開徵全歐盟航空燃油捐,對使用低排碳燃料者提供獎勵,以及擴大歐盟碳交易計畫等。 路透報導,歐盟執委會預定14日公布名為「符合55(Fit for 55)」的法律草案中,目標是到2030年時,能夠達成排碳量比1990年水準減少55%的目標。 歐盟將提出12項針對能源、產業、運輸及建物供暖的政策,包括更嚴格的汽車排放二氧化碳法規,並將宣布全球首件的碳邊境關稅細節,瞄準從國外進口的鋼鐵與水泥等高碳排進口商品。 金融時報報導,執委會將提議以十年為期,逐步提高汽油、柴油及飛機用燃油的稅負;零排碳燃料、氫能及永續性的飛機燃料十年內不會被課稅,以推動業界投資成本不貲的綠能科技,搶得先發優勢。 歐盟2006年起實施的能源稅法規,其實是「偏向使用碳基燃料」,包括對不同國家使用汙染性燃料給予諸多豁免,且漏洞百出。 新法規在設計上,將對整個歐盟的能源產品制定一系列的最低稅率。主管經濟事務執委甘提羅尼表示,這項改革「現在須做,否則無期」。 最大的改變,是不再豁免高汙染飛機燃油的稅負,規定航空業者在歐盟境內航線使用高汙染燃油不再免稅,但不包括純貨運飛機,非商用飛機則適用較低稅率。執委會並計劃逐步取消航空業者的免費碳權,使業者的減碳壓力大增,否則就須為汙染付費。 這項計畫也將納入歐盟碳交易系統(ETS)從2005年推出以來的最大變革,預料將首度納入船運業。 不過,這項議案可能會遭到一些會員國及民眾的反彈;而且有關徵稅的議案,須得到27個會員國一致同意才能成立,因此預料歐盟27國和歐洲議會將協商好幾個月。 較貧窮的東歐各國已擔心逐步擺脫依賴煤炭,對經濟所造成的影響。A4E民航業團體表示,新碳稅規定在「生態上及經濟上皆屬反生產性」,可能對歐盟內部及全球市場的競爭造成扭曲,而最低稅率制可能在單一市場內形成不同的稅率,因此應該以市場決定的碳稅價格作為唯一的主要稅負。歐盟鋁業團體也呼籲,能在歐盟實施碳邊境稅的第一階段時,先取得豁免,否則將失去競爭優勢。

疫情影響 建築設計方向

  疫情改變三觀? 調查顯示有這些條件最搶手 2021-07-12 11:19:08 經濟日報  台灣房屋集團今(12)日發布2021下半年購屋意願調查,47%民眾想要在下半年購屋,其中有23%從沒有意願購屋轉為積極想進場。調查也發現,受疫情影響,民眾購屋偏好轉變,採買方便、重視社區管理,戶數少、棟距大,浴室有單層排氣等,成為購屋優先選項。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指出,調查反映下半年房市三大狀態:一、剛性需求撐場:高達7成1為剛性需求,包括首購(37%)、換屋(30%)及替家人購屋(4%),顯示重稅對自用族群影響不大。 二、房市取決經濟:影響民眾購屋意願最首要因素「經濟發展狀況」(33%),其次是「疫情變化」(19%),「房地合一2.0稅制加重」(14%)的政策變動。 三、打房難抵漲勢:政府祭出打炒房政策,但長期觀察不動產走勢呈周期性穩定成長,民眾依舊對下半年房價仍頗具信心,看漲比例達38%,遠遠超過看跌的12%,因此才會吸引兩成三成民眾,在原本沒有購屋意願的情況下趁勢搶進。 另外經歷一年多疫情後,7成民眾購屋條件偏好出現變化,有67%的民眾最重視「生活機能周全、方便就近採買」,46%的民眾更青睞「重視社區管理」,32%喜愛「戶數少、住戶單純」的社區。也有近三成民眾偏好「棟距大、環境遼闊」。 張旭嵐指出,疫情終究會消退,不過防疫生活將成為新常態,未來後疫情時代,整體房市走向:生活機能「在地化」,社區住宅「單純化」、居家生活「智慧化」,房仲服務「雲端化」的方向躍進,啟動防疫新生活。 示意圖 記者游智文/攝影 資料來源/台灣房屋提供 資料來源/台灣房屋提供 資料來源/台灣房屋提供 資料來源/台灣房屋提供 示意圖 記者游智文/攝影

經濟穩定發展 或 房價過高 的選擇難題

  房價飆升 全球央行頭大 2021-07-12 00:58   經濟日報 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房價飆升,正在考驗各國央行如何收回刺激措施的能力。從長遠來看,若央行退場的時間太晚,恐將促使房價進一步上漲,並加劇對金融穩定的擔憂;若央行撤回刺激措施的力道太猛,將擾亂市場並拉低房價,進而威脅經濟從新冠肺炎 疫情 復甦。 彭博資訊報導,紐西蘭、南韓和加拿大的央行官員將在本周召開利率決策會議。這些國家節節上揚的房價,正使央行承受壓力,須想辦法讓一般勞工買得起房子。央行決策官員對房市泡沫爆破造成的金融危機仍記憶猶新,因此,隨著經濟成長,部分央行在討論放慢資產收購步調、甚至是升息時,如何抑制飆漲的房價,成為最需深思熟慮的難題。 瑞穗總合研究所經濟學家、前 日本央行 理事門間一夫說,大多數央行將會逐步撤回疫情時期的支持措施,但如何在退場時不會傷害到房貸戶,將是一大挑戰,「貨幣若用於某些特定目的,例如抑制房市活動等,恐怕造成其他問題,像是過度抑制經濟復甦」。 不過,若央行不出手抑升房價,又會衍生其他風險。彭博經濟分析顯示,當前房市已閃現類似2008年泡沫的警訊,恐怕引發金融失衡的問題,並使不平等惡化。 由於許多經濟體仍在努力應付疫情或緩慢的貸款成長,央行官員或許可以尋求升息以外的替代方案,例如調整貸款成數(LTV)的限制,或是調整房貸的風險權數,這就是所謂的總體審慎政策。但這些措施不保證會成功,因為房屋供應不足、政府的稅務政策,也都是影響房價的重要變數。 萊比錫大學教授施納伯認為,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央行停止進一步擴大資產負債表,然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非常慢且漸進方式調升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