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貧富不均 不能只靠錢 |
隨著皮凱提(Thomas Piketty)出版的「21世紀資本論」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貧富不均也躍居公眾的經濟政策辯論核心。皮凱提在書中深入探討所得與財富朝金字塔頂端快速集中的現象。 這的確是重大議題。幾乎能肯定的是,過去一個世代以來,收入前1%人口占的所得比率上升10個百分點,其餘90%人口的所得比率,也以同樣幅度下滑。 改革能修補稅制漏洞,朝累進稅率發展,並提倡更有效率的投資分配。從金融法規到能源補貼等各項領域,當前公共政策把大筆財富授予善於和政治圈打交道的人士,而不是提供優質產品與勞務的人。 從目前很多證據來看,當局能進一步提高稅的累進程度,但又不至於重挫經濟成長展望。然而必須切記,單靠有限度的所得再分配,不可能改變貧富不均。 考慮生命的兩大要素:健康和提供孩子機會。 布魯金斯研究所經濟學者鮑茲渥斯和同事,對照分析1920年和1940年出生的兩組人55歲起的平均餘命變化。結果顯示,最富裕者的平均餘命大約多活六年,中產階級多活四年,所得最低階層的只多活兩年。 為何有這些差別?原因可能多半和生活方式、飲食差異與壓力有關,而非能否負擔醫療。 此外,過去兩個世代以來,富裕與貧困家庭孩子的教育成就鴻溝擴大一倍。有很多因素造成這股趨勢。但最重要的是家境平均較富裕的孩童,比家境平均較窮困的孩童多享有6,000小時的課外活動,例如閱讀和參觀圖書館等。 這些關於健康和能提供孩子機會的結論,顯示富人和普羅大眾的差別不只是錢,還包括更重要的東西。 社會若要變得更公正、包容,當局必須研擬政策,解決財富快速流向富裕階層的情形。但更重要的是認清,援助其餘大眾的措施同等重要。 倘若貧富不均引起的關注,轉移了各界對民主社會必須支持公民健康與教育這兩大要務的注意,那將令人遺憾萬分。 (作者Lawrence Summers為前美國財政部長,現任哈佛大學教授/編譯莊雅婷)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