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輪迴的貨幣貶值
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出現負0.2%,雖然過去兩年的大部分時間,歐元區的通貨膨脹率一直低於歐洲央行所設定2%以下的目標,但這次卻是歐元區5年以來CPI年增率首次的負數。尤其歐元過去一年兌美元已經貶值逾10%,歐元區不但未發生輸入性通膨,反而出現通縮,難怪歐元應聲而跌,並觸及9年來的低點至1.1754美元,甚至有分析家認為2年內歐元將和美元等價,亦即歐元還要一直貶、一直貶。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報告顯示,歐元區CPI已連續22個月走跌,與歐洲央行的通膨目標漸行漸遠,物價自2012年8月開始逐步走低,2013年10月CPI年增率降至1%以下,2014年5月再降至0.5%以下,12月則變成負值。消息傳出,市場認定歐元區確定進入通縮局面,歐洲央行於本月22日召開的決策會議勢必宣布採行購債計畫,以擴大貨幣量化寬鬆政策,歐元立即連續下滑,其最低價格與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亮相時兌美元的發行價1.1747只有一步之遙。經過16年的發展,歐元又回到起點,也印證其經濟成長的起落和輪迴。
自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後,為了挽救可能發生的全球經濟衰退,包括歐洲、美國和日本均大力執行貨幣寬鬆措施,以維持全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然而美國因為經濟復甦緩慢,失業率居高不下,開始加大力度且持續執行QE(貨幣量化寬鬆)與QE2、QE3政策,利率更維持在接近零的歷史最低水準。由於美元貨幣寬鬆的力量太強了,其反映在外匯市場的結果,日圓和歐元兌美元都在市場的操作下變成強勢貨幣,導致日本和歐元區國家的出口衰退和經濟成長停滯,其間還因此發生歐債危機,歐元區國家執行緊縮財政措施,結果反使歐元匯率兌美元更加強勢。儘管去年起美國聯準會已不斷放出QE將逐步退場的訊息,去年上半年歐元兌美元仍維持在1.35至1.4的相對高價。
應對不利情勢,日本首相安倍率先於2012年底發難,宣示射出三支箭,分別是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投資策略。第一支箭就是要全力讓日圓貶值,強化日本的出口競爭力,並逐步達到通膨2%的目標。直至今天日圓已自其高點貶值近5成,雖然日本經濟未見明顯復甦,但CPI維持正數,讓日本避免陷入通貨緊縮的危機。
歐元區則不一樣。儘管整個歐元區經濟停滯,而且歐元利率也降至接近零的歷史低點,但歐元在2012年的希臘債務危機後,反而從1.2美元上升至2014年初的接近1.4美元。直至2014年6月歐元區的各項經濟數據都很難看,歐洲央行將銀行存款利率降至負值後,歐元才加速下挫,因此至年底時,歐元兌美元貶幅超過10%。儘管如此,歐元區經濟卻未見絲毫好轉跡象,於今年開年之初公布的通膨數字則更加確定歐元區陷入通縮。
雖然歐洲央行已將利率調低至負數,但在此同時卻一直沒有大力執行QE,挹注市場資金,以致歐元與日圓比較起來,只算溫和走弱。這主要是因為德國始終反對歐洲央行啟動大規模的政府購債計畫,德國央行總裁魏德曼厭惡QE的態度毫不掩飾,這讓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對執行QE有所顧忌,外匯市場自然對歐元的貶值也有所保留。但現在德拉吉執行QE的正當性大大強化,於是歐元在幾天內即迅速下跌2%。就在這個趨勢下,許多分析師認為歐元區為避免通縮惡化,一定要繼續貶值才行,而且因為改革困難重重,預料2年內歐元兌美元還會下跌至1比1。
不過除了魏德曼一定反對如此推測外,德意志銀行的高層更提出歷史數據來反駁歐元還要貶值、歐元區才有救的論述。該高層說,追蹤19世紀早期至今30個國家的人均產出和通貨膨脹的關係,得到的結論是不論通膨或通縮,人均增長率都一樣,亦即無法證明現階段許多人所認知的通膨優於通縮。以地區而言,在亞洲通膨期的人均增長比通縮快得多,在北美區因曾出現大蕭條,對通縮尤感痛苦。與此相反,歐洲在通縮期的增長卻高於通膨期,因此瞭解通縮的根源至為重要。然而近幾十年來,主要國家央行卻不惜一切代價,採取激進的貨幣政策來對抗通縮,其結果是助長了資產價格膨脹,造成金融不穩定。這樣的說法為反對歐洲央行執行QE,提出了相當有說服力的佐證,因此可預料歐洲央行將不致焦慮而急急擴大實施購債計畫。
當大多數人以為歐元必持續貶值無疑時,同時還有其他的貨幣理論正在成形。16年前歐元區的建立就是為了集體對抗美元,以強化歐洲國家的競爭力,如今似乎又進入了另一階段的抗衡。是回到原點,還是脫胎換骨再出發,今後2年是很重要的觀察期。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