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朝東協傾斜?史上最大自貿區RCEP的「低標大贏家」
11月中,號稱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區域綜合經濟夥伴關係(RCEP)——歷經8年時間、31輪談判後終告完成。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東協(ASEAN)、日韓中等15國領袖以視訊方式連線簽署,接下來就等成員國國內程序批准,只要有9國通過(包括6個東協國家),可望於未來兩年內正式生效。
由於目前美中貿易戰方興未艾、日韓貿易衝突未解等因素,困擾著全球經貿自由化;再加上新冠病毒使各國趨向封鎖,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當RCEP生效後,預計全體會員國產品的關稅消除率為91%,被視為是後疫情全球復甦的強大引擎。
除去中途退出的印度外,RCEP涵蓋世界約31%的人口(約23億)、全球GDP的1/3(約26兆美元)、世界總貿易額的29%(約10兆美元),可說是龐然大物。RCEP主要的目標是整合現有的ASEAN+1FTA,並加入新的監管規則,如電子商務、電信服務等面向,為亞太諸國建立統一的貿易規則。
也就是說,RCEP是以ASEAN為中心,將東協-中國(ACFTA,2004年生效)、東協-南韓(AKFTA,2007年生效)、東協-日本(AJFTA,2008年生效),和東協-澳洲-紐西蘭(AANZFTA,2010年生效),匯集成新的建制,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舉例而言,根據「ASEAN+1」的各種FTA,至少有22種原產地規則(ROO),複雜的程度讓各國貿易商和主管機關大為頭疼。這就是所謂的義大利麵碗現象(Spaghetti bowl phenomenon,比喻不同的FTA規定不同的ROO,規則越多就治絲益棼,像義大利麵糾纏在一起),增加了經營成本。
RCEP則推陳出新,擬定了新的ROO,成員國將只需要一張原產地證書,就能互相運輸產品,而不必擔心個別國家或每個製造步驟中特定的原產地標準。此舉將大幅降低跨國企業的成本,並可鼓勵中小企業嘗試在區域內擴張,讓具有競爭力者獲利更多。
透過這套建制,讓部分原本沒有FTA的國家,增加擴大貿易往來的可能性。像是日本與中國、日本與韓國、紐西蘭與日本——據此而言,最大贏家其實是日本,因為等於一次和三個貿易夥伴達成協議,對後疫情經濟極有幫助。這也說明了為何東京最後安排印度成為RCEP的觀察國,不再堅持要印度參與來制衡中國。
另一方面,對東協以亞洲市場為主要出口的國家來說,卻可能是隱憂——因為RCEP成立前,只有東協成員才能根據個別FTA優先進入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市場,享受三國的低關稅優惠;中日韓之間基於WTO的最惠國待遇也可享受優惠關稅,但通常高於東協的稅率。
而當這些國家都加入RCEP後,就可能出現優惠減損(Preferences Erosion,因貿易自由化,所有成員均是零關稅無差別待遇,所以會減少某些國家原有的優惠)。RCEP減少關稅無疑會增加中日韓的貿易流量,但會對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構成挑戰,他們的出口商與製造者必須要和中日韓的同行競爭,才可維持市場份額。
進一步來看,RCEP固然形成夥伴關係,亦不代表各國內部的產業就可免受成員國傾銷。事實上,非RCEP國家或許會遭受貿易移轉效應(Trade diversion effect,因關稅降低而被FTA成員國的輸出取代)。但由於免(低)關稅帶來的進口價格下降,舶來品高貴不貴,RCEP各國——特別是東協,同樣要面臨成員國之間高品質產品來襲。
不過,外界普遍認為RCEP有助於加深「東協+5」的經濟聯結,就長遠來看可促進成員國的貿易表現。這裡指的是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從東北亞的日韓、東亞的中國到東南亞諸國,本就是電子產業供應鏈的上中下游成員;締結RCEP後,各國關稅降低,部分成員有望受貿易轉移所賜,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強化區域整合的趨勢。
理論上,能從RCEP得到明顯且立即利益的國家,除了藉由協定得到中國市場准入的日韓外,應屬東協的開發中與未開發國家,以及擁有最大製造能力的中國。根據估算,到2030年中國可獲1,000億美元的收益,其次是日本的460億、韓國230億美元、東南亞各國也有190億。以菲律賓為例,RCEP將打開該國92%產品的市場,包括最重要的服務業——離岸外包。日本、韓國等都需要英語人員,像是金融、旅遊業等客服,這部分可由菲律賓的人力供給,其他如教師、IT工程師、海員預計都可受益。
再看越南,RCEP將使其企業有機會增加出口,特別是服裝、鞋類等製造業,會產生積極影響。同時,也可望參與新的價值鏈,像是電信、電子業,和亞太市場進一步整合,以吸引更多外國投資。
而對中國來說,RCEP更有多項重要性。先是由於美中貿易戰,中國需要來自RCEP成員的免稅產品,以替代部分被迫加徵關稅的美國產品;再者增加對RCEP國家的自由市場准入,也可以減輕習政權強調的內循環經濟壓力。這讓中國企業得以找到新的出路,不必僅依靠內部消費求生,數據顯示全球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正逐步回升。
此外,中國可能希望藉由RCEP向日韓進行高科技產品的交流,減少對美國市場和技術的依賴。在與美國半導體、AI競爭方熾的當下,強化日韓關係有助於中國深耕高科技價值鏈,繼續中國製造的大計。
值得注意的是,FTA絕非百利無一害,多年來全球化進程已證明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道理。即使各國簽訂協議,也有必須保護的部分。無論是維持關稅,或祭出補助等措施,都是為了國內較為弱勢的產業,特別是受選票制約的民主國家。
像是印度之所以打退堂鼓,正是依過往經驗分析的結果。2010年印度和東協簽訂FTA,當年度雙方貿易逆差約50億美元;但是到了2020年,東協對印度已享有240億美元的赤字,更遑論面對價格具吸引力的中國製品。
至於留在RCEP的國家,也都有對策以應。舉農產品為例,在RCEP下日本仍將對五個敏感類別——包括大米等——保持現行關稅,保護國內農民免受廉價進口商品的傾銷。此外,日本對RCEP國家農產品進口的關稅削減幅度也有限,在中國的部分約為56%、韓國49%、東協國家61%,遠低於日歐經濟夥伴協定(EPA)的82%。
此外,對某些國家來說,像是新加坡、澳洲,都與RCEP成員國有著雙邊自貿協議,新加坡幾乎都已是零關稅,是否會出現貿易創造效應(Trade Creation,成員國間製造新的貿易) 還有待觀察。少數產品的關稅削減,像是澳洲的棉質男性大衣等衣物關稅,將維持10%稅率10年,直到第20年才會降至零,近幾年也不太可能促進出口。
對這些國家而言,RCEP並不只是代表實際的貿易利益,還有促進貿易自由化的象徵性價值。眾所皆知,近年來世界各地都出現反全球化趨勢,例如美國激進的關稅戰、英國退出歐盟、WTO多哈回合卡關的危機等,RCEP的締結代表新加坡、澳洲等國正努力捍衛立足於規則的貿易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平衡,可讓各國對自由貿易恢復信心。
最後,必須了解到RCEP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為了滿足成員國多樣化的需求,只能採取符合最低共識的條款。RCEP之所以被批評為低質量的FTA,遠不及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是因為採取較後者更傳統的途徑,也就是使用WTO標準來打造協定,因此更為寬鬆。
要知道,FTA最基本的目標乃是放寬商品進出口和取消貿易壁壘,RCEP的關稅削減率為91%,而CPTPP和美墨加自貿協定(USMCA)幾乎是100%。另外從內容也可了解,RCEP只有20章,少於CPTPP的30章和USMCA的34章,不僅缺乏廣度,還缺乏相關協議的深度。
像是CPTPP和USMCA都有規範國有企業的專章,RCEP則沒有,明顯就是為了中國、越南、柬埔寨等國家設事。這些後共國家都有強大的國有企業,在某些領域享受著不公平的補助與特殊待遇,若是要以先進國家的標準處理,它們可能都無法順利進入RCEP。
有些章節更是無法解決日後可能面臨的爭議,像是電子商務。RCEP沒有禁止數據本地化或避免阻擋跨境數據流的條款,以防止個別國家限制資訊流通。但眾所皆知,中國、印尼等都有以安全為名的數據本地化法律,將來必定會形成RCEP成員拓展跨境電子商務的障礙。
說穿了,貿易自由化要付出相當大的改革成本,不只是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麼簡單。如CPTPP強調環境保護、勞工權益、和金融服務等監管規定,但對於RCEP的發展中與未開發國家而言較無力兼顧,只能留待日後有機會再加入討論。
當前反全球化的浪潮昭告世人,在追求過去的經濟開放和一體化時,各國對於自由化而遭到淘汰的弱者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部分國家亦沒有積極地應對,提供弱者轉型的方案。僅遵循舊的自貿模式已不足以支持永續發展,未來的FTA需認真對待分配結果,才有真正參與的價值。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