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21國來標會 |
總部在北京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簡單說,是亞洲及鄰近區域的發展中國家,打算像民間標會(互助會)一樣集資後,建港口、鐵公路、發電廠,而且不用在乎一些「有的沒有的」限制與規定。 「亞投行」簽約儀式共廿一國參加,印尼、韓國隨後表達加入意願。澳洲打算有條件式加入,「條件」是「亞投行」必須有像世界銀行的有效管理及透明度。 「亞投行」短期內應該很難達到這些要求,澳洲的想法在亞投行目前的夥伴國看來,想笑又不敢太大聲。 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這類機構提供資金絕不做虧本生意,必有附帶條件,其中有些是為符合未來世代發展,有些規定則是為了主導世銀、亞銀的國家量身訂作。 台灣早期因為要接受美援,被迫接受由美國來替台灣制定人口政策;部分人口學者認為,家庭計畫徹底施行使得生育率下降,今天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加快,與當年「三三二一」不無關係。 亞投行成立後,這類緊箍咒可望減少,例如印度加入「亞投行」就很理直氣壯。印度十二點四億人口,五分之三的電力來自燃燒煤礦,但電仍不夠用。 世銀有「因應氣候變化政策」,蓋燃媒發電廠的就不借錢,印度要新建四百五十五個燃媒發電廠,若向世銀貸款,還沒伸手就會被打臉。若向「亞投行」貸款,最快明年就能要到錢,偏鄉也能有電可用。 印尼國土散布在一萬七千多個島嶼,一直無法「貨暢其流」;高速公路全長不到四千公里,鐵路還是荷蘭殖民時代興建的,要把A島的貨送到B島的成本過高,還不如直接從國外進口。 新任總統佐科威將建近兩千公里公路、近七百公里鐵路、十個港口;參加亞投行,他的支票才能快速兌現。 世銀估計,開發中國家每年需一兆美元基礎建設資金,遠超過世銀、亞銀所能提供。因此,亞投行參與國樂於像「標會」般集資興建基礎建設,至於那些環保、人權與融資間的矛盾,應不是優先考慮的事。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