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南方澳跨港大橋驚傳倒塌 20多人受傷
宜蘭南方澳跨海大橋倒塌,壓毀兩艘漁船冒出濃煙,有20多人受傷,宜蘭已啟動大傷機制。

這座橋有港務局管理,不只是景觀橋,更是將南方澳環狀路線串起的重要地標。早年從第一漁港到對岸造船廠要繞一大圈,1976年搭建水泥駝背橋,但橋太窄過低,造船廠大船無法順利進出,漁船雷達天線通過時也常碰觸橋墩,於是在1999年興建跨港大橋,大橋離海平面18公尺,以解決大型漁船無法通行困境。
為國內獨一單鋼拱橋,雙線道,更是亞洲第一座雙叉式單拱橋,橋長140公尺,橋寬15公尺跨漁港航道,橋柱上的魚蝦蟹造型,畫龍點睛道出南方澳的海洋意象,觀景平台可讓遊客欣賞漁船進出之景象,是南方澳觀光漁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蘇澳鎮長李明哲廳道橋斷裂,非常訝異,「這座橋應該是很牢靠才對」。



南方澳跨海大橋倒塌 壓垮3漁船8外籍工受困


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跨海大橋,在今天(1日)約9時傳出倒塌,一輛油罐車當時正在過橋,瞬間跟著橋面跌落下方,並被橋上方的雙叉壓住,起火燃燒冒出陣陣濃煙;另有多艘漁船也遭壓毀,多名外籍漁工受困。

南方澳大橋塌 台大教授眼尖揪:這地方壞了



宜蘭縣南方澳跨海大橋今上午倒塌,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橋梁組長、台大土木系教授歐昱辰表示,從現場監控影像看,倒塌瞬間橋梁的垂直鋼索連結拱頂的部位斷裂,這種情況不是鋼索本身,就是連接拱頂的接頭出狀況,這兩部分出問題都是因長期應力累積,導致疲勞破壞,肇因源頭則可能是設計、施工,或是維護不當。
歐昱辰說,目前他手上沒有任何具體的資料,僅能從現場的監控錄影來研判,從影片中可看到一輛油罐車從左端開上南方澳大橋,快開到右端時,橋梁垂直鋼索連結拱頂的部分突然斷裂,這不是鋼索本身有問題,就是連結拱頂的接頭出狀況,而鋼索或接頭破壞,都是受到長期應力累積,包括強風吹襲及重車經過產生的振動,導致疲勞破壞,今天的油罐車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歐昱辰表示,任何橋梁都會產生應力疲勞,但為何南方澳大橋會倒榻,則要回頭看當初的設計、施工,以及後續維護有無瑕疵。
針對南方澳大橋採全球唯二的雙叉式單拱設計,在結構上是否有先天弱點,歐昱辰說,他對此設計並無研究,但一般來說特殊設計,能夠參考的案例少,不像採取常用結構的橋梁,潛在問題會比較清楚,特殊結構設計則需要靠時間累積才能釐清是否有要改善的地方。
南方澳斷橋陸學者憑影片立馬給結論 網友嘆:我們還在扯
宜蘭縣南方澳跨港大橋斷橋事故發生後,國內各橋梁專家紛紛推測斷橋原因,懷疑與未列入檢測的鋼索鏽蝕斷裂可能是致命的關鍵,而大陸橋梁學者彭衛兵、戴飛也立刻根據台灣新聞媒體報導及影片,聯名推出一份詳細的分析報告,這兩天報告連結在網路上瘋傳,有網友看後酸說,「人家把事故分析都做出來了,我們還在扯不清」。
斷橋事故引發國內外關注,也引起長期致力橋梁倒塌事故分析和新型橋梁結構研究的浙江工業大學教授彭衛兵、戴飛等人注意,馬上和工業大學老師及研究生合作,做出分析報告。
這則昨天發表在中國公路學報,標題為「彭衛兵,戴飛:基於殘骸和視頻的台灣南方澳大橋事故倒塌分析」報告中,根據網路取得的橋斷監視器影像畫面,用圖像方式清楚的標明鋼索依序斷裂的位置。
文中提到,在油罐車駛過跨中橋面後不久,跨中靠右側第一根鋼索與拱圈連接部位最先發生斷裂,為事故的起始破壞點。
可初步推斷是大部分鋼索存在損傷,在首根鋼索失效後,內力重新分布,導致剩餘鋼索受力增加,引發一連串的連續斷裂,造成橋面最後崩潰。
文中還分析拱圈出現落梁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鋼索釋放後拱頂回彈,在拱圈長度不變的情況下,拱腳發生相向位移,二,主梁受彎出現塑性鉸後,主梁跨中位移引起主梁與拱連接外進一步發生相向位移。上述兩個位移疊加導致主梁(橋面)和拱整體從支座上滑落。
文中最後建議,加強鋼索與拱圈及主梁連接處的強度檢查,及時發現鋼索結構鏽蝕或疲勞引發的強度損失。
有不少網友看後轉發,評論「看看大陸的效率有多高!台灣第一時間還在撇清責任,怪東怪西,天災人禍推來拖去的。」「人家憑新聞報導影片已經把事故分析都做出來了,我們還在油罐車、橋墩、鋼纜⋯的扯不清。」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