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後遺症 全球塑膠汙染加劇
路透報導,2017年的研究顯示,世界自1950年來已創造63億噸塑膠廢棄物,91%從未被回收,且其中多數都難以回收,許多回收業者長期以來也都仰賴政府支持。新製塑膠的價格甚至能低到只有最常用回收塑膠的一半。
疫情爆發後,就連以回收塑膠製造飲料瓶,都已不符合經濟效益;商品顧問公司ICIS的資料顯示,製造瓶子的回收塑膠原料,價格比新製塑膠原料高出83%到93%。
塑膠是導致氣候變遷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生產四個塑膠瓶所釋出的溫室氣體,相當於一輛汽車行駛一英里的排放量;去年4月的一項報告也顯示,美國焚燒的塑膠數量,是回收數量的六倍。
在新冠肺炎爆發前,多國都已承諾要對只能使用單次的塑膠用品宣戰,但新冠疫情爆發後,相關行動不僅停擺,甚至加速了塑膠廢棄物的增加趨勢。
能源智庫Carbon Tracker的研究指出,石油與天然氣產業計劃未來五年支出約4,000億美元,建廠生產新製塑膠原料。相關支出增加的原因在於,電動車崛起與引擎效能提升,降低了燃料需求,使業者期盼新製塑膠原料的需求能支撐未來石油與天然氣的需求成長;業者預期,亞洲等地新增的數十億中產階級消費者,對塑膠材質消費品的需求將暴增。
歐洲回收業者也向路透表示,疫情爆發後業務已萎縮逾20%,亞洲部分地區萎縮逾50%,美國一些業者的業務更減少60%。QRS回收公司說,美國已是全球新製塑膠生產成本最低的地區之一,因此愈來愈多新製塑膠進入市場,疫情更助長這個趨勢。
新冠疫情也讓塑膠回收業者面臨新的問題,根據IICIS,歐洲包裝產業第2季對回收材料的需求較去年同期下滑20%至30%;在此同時,居家避疫的民眾製造更多回收廢棄物,數量已超過許多回收公司的處理能力。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