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地震預警4年縮短到7秒內 明年雙北搶先測試
近期我國地震前兆研究露曙光,中央大學研究團隊突破近20年來瓶頸,終於進階到以物理機制分析,有機會解釋像地電、地球磁場跟電離層等地震前兆異常訊號,有助未來地震預測。對此,氣象局表示肯定,不過強調目前著重在地震預警,預計4年時間可將示警時間縮短到7秒內,預計明年先測試雙北地區。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表示,對於地磁場觀測的前兆研究,氣象局在2006年接手中央大學所建置12個站的觀測網,中央大學所建置20個站的大地電場觀測網直到2017年才轉移給氣象局繼續運作,他坦言,這兩個觀測網儀器老舊,氣象局早期並無多餘經費汰換,只能做測站維護、資料儲存與分析的工作,直到近2、3年,才在前瞻計畫中編列了約3000萬元做前兆觀測設備更新。
陳國昌說,對於地震前兆研究有所進步很樂見,但「地震預測沒有那麼容易,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現在還看不到盡頭,需要更多時間驗證。對於地震,氣象局還是致力於地震預警時間縮短,目前地震發生10秒內會示警,希望4年以後都會區縮短成7秒,6、7年後有機會到5秒內。
陳國昌說,目前正執行的前瞻2.0計畫就包含「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希望都會區將強震預警推到7秒甚至7秒內,是以深井站爲預警主力,明年雙北地區會先做內部測試,每年都會增加測試點,經過4年修正、調整參數,達到7秒預警的目標。在長期的規畫是能用大數據統計、機器學習跟AI方式,不再使用傳統計算方式,最終目標是不僅預警時間縮短到5秒內,且準確率要達到85%以上。
地震專家、前氣象局長辛在勤說,確實做地震預警比較有效率,畢竟前兆分析還是塊「大餅」,目前來講遙不可及。分工上來講,官方做地震預警,盡力縮短示警時間,學者則朝地震前兆分析邁進,是對的方向,但務必記得,「成功一次,不代表後面地震預測會成功」。
辛在勤說,地震發生有很大區域性變化,如果不能解決,怎樣預測前兆都是假的,一定要了解我國區域性地震特性。其困難點在於區域會隨著時間變化,這也是地震預測為甚麼這麼難,現在做的研究都是前置工作,為下一代鋪路。當充分了解每個地區特性才能用地震發生分析地震前兆,這個研究工作要延續下去,才有機會達成地震預測目標。
另外針對學者有意在南澳建立地震前兆觀測園區,陳國昌說,只要對前兆研究有幫助,氣象局都樂見其成,會盡量提供支援。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