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節能跨域合作 國內首個「建築微氣候資料庫」上線
全球暖化逐年加劇,住宅占各部門排碳11%,為減少建築能源消耗,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交通部氣象局與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委託台大大氣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泰然,開發國內第一個「建築微氣候資料庫」,初期將都會區13測站歷史資料應用於建築資訊模型,讓建築師初期可考量建築基地日照、風速、溫度、濕度、雨量等24項重要氣象資訊,增加通風、自然採光及周圍綠帶等綠建築設計,資料庫今天上線供建築師免費下載使用。
台達近10年來在打造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綠建築、參與聯合國氣候大會等參與氣候變遷議題中,結合氣象、建築兩大領域合作促成資料庫生成。台達創辦人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表示,台達已在全球累積26棟綠建築,並長期參與聯合國氣候大會接軌國際綠建築趨勢,透過產官學合作可讓氣象與建築專業結合,建置本土建築氣候資料庫,協助建築師打造節能建築,也期許未來能應用在創能、甚至智慧電網等相關建設。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說明,從201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各部門占比可見,製造部門47.84%、運輸部門14.60%、服務業部門13.36%,住宅部門也占了11.10%,國內從2000年至今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上升,而在建築排碳中已電力排放佔比84%最多,如何取得精確資料減少建築耗能、減碳成為關鍵。
趙恭岳表示,各國已開始著手推動從建築開始減碳,紐約去年9月針對公共建築、私人大樓,強制在2030年改建讓減碳目標達到節能的一半,全市排碳量可以達到1/4以上,相當於從路面取走90萬輛汽車。
「建築微氣候資料庫」第一階段的資料庫已將台灣人口稠密區,從1998年至2016年近20年13個測站的歷史氣象資訊,轉化為符合建築資訊模型使用的氣象參數,讓建築師在設計之初就可考量建築基地的日照、風速、溫度、濕度、雨量等24項重要氣象資訊,進而運用增加通風、自然採光、周圍綠帶等,打造更節能的綠建築,預估未來兩年會增加到26個測站並涵蓋離島。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林章鍊解釋,過去建築設計規劃初期,會討論風、光、水、熱等基本氣候條件,但過去只能利用既有認知,如冬季吹東北風、夏季吹西南風,或是坐北朝南、坐南朝北等條件來設計,事務所都是去氣象局大氣水文資料庫下載資料,但台灣氣候多變,建築師也需要自行整理、評估並以手動設計參數等,若有現成資料將更能準確運用,節省能耗並發揮最大效益。
台灣建築中心李明澔表示,目前位於台北萬隆的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大樓、興建中的彰化田中氣象站等地,皆已運用此建築微氣候資料庫作節能檢視,2月22日華航、桃園航空城簽署「綠色智慧桃園航空城」」合作備忘錄,建築中心擔任顧問角色,可將氣象資料運用在航空城計畫,使其發生更大的效益,可達到7%甚至更高的效益。
「建築微氣候資料庫」計畫下一階段的目標,將進一步打造能提供更高解析度、且考慮區域微氣候效應的線上資訊平台,除能為建築師提供更精確的微氣候資訊以打造節能建築,也期許未來能作為樓宇管理者管控大樓空調、照明系統的決策依據,以及太陽能、風能等創能產業、智慧電網電力調度等應用的輔助資訊。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