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經濟日報提供 |
這五年寫年終回顧時,總不免令人抑鬱。的確,我們避免了二次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II),但卻陷入了大萎靡(Great Malaise),先進經濟體中一大部分民眾的收入幾乎沒有成長。2014年的情形也會大致相同。在美國,中等收入水平持續下滑,跌勢似無止盡;男性員工的收入已跌破40多年前的水準。歐洲的二次衰退在2013年結束,但沒人能拍胸脯宣稱復甦已來臨。西班牙和希臘逾半數年輕人仍處於失業狀態。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西班牙今後幾年的失業率都會在25%以上。
歐洲真正的危險在於自滿情緒浮現。過去這一年來,可察覺歐元區重大的制度性改革正放慢腳步。例如,歐元區需要真正的銀行聯盟(不僅要有共同監督機制,也要有共同存款保險和共同清算機制)和歐元債券(或類似的債務共同化機制)。就實現這兩個目標而言,歐元區和一年前相比,並沒有多大進步。
我們也察覺,把歐洲帶入二次衰退的撙節政策,又有捲土重來之勢。歐洲的持續停滯已經夠糟了,但歐元區國家還很可能爆發另一場危機。
美國情況稍微好些,但經濟差距日益擴大,不平等程度為先進國家之最,還伴隨嚴重的政治兩極化。只盼迫使政府關門、幾乎把國家推向違約懸崖邊緣的共和黨狂人們,不再重蹈覆轍。
即便如此,新一輪撙節可能造成的經濟萎縮,也意味成長率仍將萎靡,不足以創造足夠就業機會,以吸納新血加入勞動力;現行的撙節已把2013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削去1-2個百分點。光憑活力充沛的矽谷和蓬勃發展的頁岩油氣業,不足以抵銷撙節的影響。
因此,儘管美國聯準會(Fed)購入長期資產(即所謂量化寬鬆,簡稱QE)的規模縮減,但利率自歷史低谷調升,最快也要等到2015年。
現在就結束低利率是不明智的,儘管QE帶給美國經濟的好處有限,還導致海外風險升高。2013年5、6月間有關逐漸縮減QE的討論,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凸顯全球經濟的相互依賴度。
正如宣布實施QE助長貨幣升值,宣布QE終將結束則觸動貨幣貶值。好消息是,大多數主要新興國家已建立龐大外匯存底和夠強的經濟,能抵禦衝擊。
然而新興經濟體成長放緩令人失望,2014年可能延續這個趨勢。各國情況不一,例如,印度成長減速被歸因於新德里的政治問題,以及央行因憂慮通膨而升息。巴西的社會動盪表明,雖然過去十年來在減少貧窮和不平等方面大有進步,不過要達成廣泛的繁榮共享尚待努力。示威潮則顯示,崛起的中產階級政治力量日增。
中國的成長減速對商品價格構成嚴重衝擊,全球商品出口國因此受影響。但以更廣的視野來看,中國的成長率雖降低,卻仍令其他國家豔羨,且正邁向較能持久的成長步調,長期而言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
和前幾年一樣,2013年糾纏全球經濟的根本問題,仍是全球總需求不足。這並不意味缺乏實際需求,例如基礎設施需求,或調整各國經濟以因應氣候變化挑戰的需求。
但全球「私人」(private)金融體系似乎無法將全球盈餘再利用、以滿足這些需求。主流意識形態阻止我們去考慮其他替代安排。
全球市場經濟運作出現問題。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當前的體系沒能為社會中的大多數人帶來利益。期待情況在2014年能有重大改善,似乎不切實際。不論是在國家、還是全球的層面,現有政治體系似乎都不足以推動可帶來更光明前景的改革。
或許全球經濟2014年會比2013年略有進步,但在大萎靡持續的大環境下,這兩年都將被視為機會流失的年頭。 (編譯湯淑君)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