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央行決策 落入「膽怯陷阱」 |
目前似乎沒有嚴重經濟危機在蔓延中,各國決策者對此自我感覺良好。舉個例,歐洲正為了西班牙經濟復甦洋洋得意,宣稱今年該國經濟成長率至少會是原估的兩倍。 可惜這只代表成長率預測從0.5%增至1%,伴隨高達55%的國內青年失業率。這也能被當成好消息,顯示我們對糟糕的經濟情勢已高度習以為常。目前的市況比幾年前人們想像的更惡劣,但大家似乎開始把這種悲慘處境當成新常態。 怎麼會這樣?原因有很多,照我看這一切源自膽怯陷阱--原則上理念正確的決策官員,實務上卻總是傾向採取權宜之計,這種畏首畏尾的態度最後在政治、甚至經濟上造成反效果。 詩人葉慈說得對:好人全無信念,而壞人滿是激情。 先來談談壞人。觀察過去幾年的經濟論辯,就會發現歐美都有強大的「痛苦集團」(Pain Caucus),這些充滿影響力的團體無所不用其極反對有助改善失業的各種政策。 美國華爾街和國會也有一個小團體,五年多來不斷對通膨失控和利率攀升發出駭人警告。你以為這些預測失準能讓他們重新斟酌發言,但過了這些年,同一群人仍受邀到國會作證,繼續老調重彈。 與此同時,歐洲採取嚴厲撙節措施已過了四年。這些方案的擘劃者要我們不必擔憂就業與經濟成長受衝擊,反而會帶來正面經濟效益,因為撙節能提振信心。不消說,市場幾乎從未浮現信心,社會和經濟都付出龐大代價。即便如此,權威人士仍堅稱必須持續推動撙節,直到市場信心好轉為止。 那麼好人有何反應?這群好人仍堅信必須對大規模失業有所作為。歐巴馬政府的經濟模型切中需求;聯準會(Fed)擊退通膨復熾的聲浪;國際貨幣基金(IMF)也發布研究報告,破除撙節無害的說法。但這些好人似乎從未全力以赴,捍衛理念。 最經典的例子是歐巴馬的刺激政策,從經濟窘迫就看得出政策明顯不夠力。我們很早就警告這個計畫將會捉襟見肘,但由於被過度吹捧,失業率居高不下終將導致刺激政策的評價大打折扣。果然一語成讖。 Fed也步上相同後塵。決策官員從一開始就排除可能最有效的貨幣政策,特別是任何暗示願意容忍較高通膨的作法。因此,他們後續推動的政策多半令市場失望,最後留給外界幾乎無計可施的印象。 就連日本的情況也差不多。日本大刀闊斧革新政策,終於效法西方採取大膽的貨幣刺激措施,但是對這整件事仍然缺乏自信,傾向把通膨目標這類標準設定得比實際需求低。這會使日本經濟無法起飛的風險攀升。 或許你會問,好人為何這麼膽小,而壞人卻自信滿滿?我猜答案多半和階級利益有關。但這需要另闢專欄詳述。 (作者Paul Krugman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編譯莊雅婷) |
全文網址: 克魯曼專欄/美日央行決策 落入「膽怯陷阱」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563806.shtml#ixzz2we6ia7yz
Power By udn.com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