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經濟成長的五大趨勢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風暴不斷,大蕭條的陰影持續籠罩全球,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在最近一篇文章裡指出,要解決社會與政治問題,持續性的經濟成長可能是解決之道,而且不論是新興國家或已開發國家,推動經濟成長與社會穩定的關鍵仍在教育的投入。
這篇題為「未來經濟成長的五大趨勢」的文章指出,中國的經濟成長正在趨緩,歐洲接近零成長,全球都陷入衰退的同時,收入不平衡益趨嚴重,政治動盪也持續增加。如果經濟成長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那我們應該怎麼做?
文章說,法巴富通銀行(BNP Paribas Fortis)首席經濟學家凱瑟(Peter De Keyzer)在他所著《成長讓人快樂》一書裡指出,財富由兩個因素決定:人口成長與生產力成長。後者由你的創新能力決定,前者則是個人選擇與國家的衛生醫療狀況決定。不過,何者才能讓我們的經濟回復健康的成長呢?他提出五點值得觀察的重要趨勢:
一、人口決定一切
道理很簡單:工作人口愈多,經濟成長就會愈好。《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報導曾指出,「人們在二、三十歲時借貸,四、五十歲時努力存錢,六十歲以後靠積蓄過活。」工作年齡(16-65歲)的人口愈多,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就愈大,這來自於他們的生產力與消費能力。這可以解釋為何人口減少的國家(如日本、意大利)比人口增加的國家(美國、印度)較難推動經濟成長。當然,政府政策與創新能力也很重要,但最關鍵因素還是古諺所說的:「人口決定一切」。這對很多新興市場來說這是個好消息,人口增加將持續推動他們的經濟出現「自然的成長」。
二、人口增長會有大量不安定的年輕族群
但是,人口成長過快會產生更大的問題。研究顯示「戰鬥年齡」(16-30歲)佔人口比例愈高,動盪甚至內戰的可能性愈高。如果有60%的人口低於30歲,內戰的可能性會暴增一倍,這可以解釋像剛果、伊朗、伊拉克與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所經歷的問題。
三、婦女是人口增長良性轉化的關鍵
正如凱瑟在其書中指出,許多研究已經證明讓婦女受教育的政策會導致生育率降低,但是婦女受教育讓新生兒死亡率降低的效果卻更為顯著。降低出生率卻同時提高新生兒存活率屬於人口結構的良性轉化過程,顯然其關鍵完全在婦女身上。因此以下的結論不會讓人意外:當婦女受到更好的教育,人口良性轉化順利,一國的經濟發展就能較為均衡。
而這只是人口方面的效應。最近國際貨幣基會(IMF)一項研究認為讓婦女受教育還有其他的效用,在印度研究的數據顯示,教育投入增加GDP的1%,可以讓婦女勞動參與率增加2%,依此邏輯推動政策可以創造更高且更均衡的經濟成長。正如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所稱,為婦女創造機會、提高她們對經濟事務的參與,還能減緩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
四、柏拉圖說「需要是發明之母」
對那些不再有人口紅利的國家來說,推動成長只能寄望於另一具經濟引擎─生產力,這是很多西方國家,以及像德國、日本等已過了人口高峰的國家都屬此類。柏拉圖早說過「需要是發明之母」,第四次工業革命及隨之而來的強大生產力出現在像德國與日本這種國家,看來並非偶然。日本持續地研發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德國在普及智慧工廠方面則已居於領導地位。
五、政府的政策最終決定生產力成長
我們如何確定可以收割人工智慧、機器人與其他推動21世紀生產力擴增的果實?21世紀的生產力大多取決於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必定來自於受良好教育的國民,以及足夠數量的研發中心。美國經濟學家馬祖卡托(Maria Mazzucato)也同意,在要求政府加強教育與研發投入的同時,企業與市場應該決定哪種創新是有價值的,但基礎仍然在於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
總之,教育似乎扮演著讓世界重回成長軌道的最重要角色。為保障新興國家的人口紅利可以推動經濟成長,必須重視人口良性轉化過程平穩進行,其決定性的因素在於婦女受教育的狀況。要確保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不因人口紅利消失而大幅下滑,必須聚焦於開發生產力,這在21世紀的今天意味著對教育與研發的持續投入。(中時電子報)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