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在 21 世紀翻身,彭博:文化是中國大科學野心最大阻礙 |
作者 黃 嬿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1 月 05 日 | 分類 中國觀察 |
被紐約時報評價為大膽作風的習近平,不只在外交經貿上積極向外尋求合作,中國內部也要在他任內貫徹產業轉型,然而要在 21 世紀做番大事,奠定基礎科學能力更是關鍵。彭博新聞評論指出,中國發展大科學 (Big Science) 的方法,如同在其他領域一樣,就是撒錢。
上周,中國物理學家宣布完成巨大的高能粒子對撞機初步設計,可望在 2025 年運作,該計畫成本 30 億美元,是中國大科學計畫中的一環,可推升國家威望與生產利潤豐厚的剝離技術。隨著美國與歐洲基礎研究愈來愈難爭取到經費,中國看似是一個大好的機會搶當全球科學前鋒。
但是,評論指出,中國如果要真正獲得令人瞠目的投資回報,政府需要做的東西比建一個巨大的粒子加速器更難,它需要重新考慮中國研究中心的角色。中國研究中心都是政府贊助,也因為如此,長期以來任人唯親、腐敗和欺詐行為普遍存在,這些都讓人才外流,再多的補助都無法挽回。
中國科學家只要宣示效忠,升遷速度就比真正有新發現的人來得快,這個缺少菁英的文化已經在中國科學院根深蒂固,中國科學院有 6 萬名員工,控制中國 104 間頂尖研究機構,以及大多數的非軍事研究支出。
一名從西北大學到北京大學做生命科學研究的中國學者就說,為了獲得政府研究資助,做好研究不比與政府官員和他們喜歡的專家打交道來的重要,這是公開的秘密。且這些夠幸運能夠獲得資金的研究人員遇到政府干預和被要求短期內要有研究結果是很普遍的事。
還有任人唯親的毛病,使得中國學術成果與投入金額不成正比,連中國國家審計處都估計有半數的研究資金都遭到誤用。後來在習近平打貪政策下爆發醜聞,其中包括七名首席研究人員,南華早報都坦言,貪腐事件可以解釋為何科學研究有政府這麼大的投資金額,卻只產出這麼少的回報。
彭博評論認為,要徹底改革這種現象,可以從學界下手,政府應該貫徹真正的擇優任期制,中國科學院與其他拿政府經費的機構必須從過程中除去官僚,實施擇優、同儕評審系統,並做好利益迴避。此外中國在大型科學計畫上要與國際合作,如此頂尖國家研究人員可以提供他們的經驗和最佳做法,否則中國的大型科學實驗很難成功。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