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2017年前看跌

2014年看涨2017年前看跌的10个理由Paul B. Farrell

涨是件有趣的事情。非常有趣。你可以积累财富。并且感觉很棒。这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那么,请问问你自己:为什么不能既看涨又看跌?或者今天看涨,明天看跌?反之亦然:今天看跌,对未来看涨?你可以这样。成为赢家。这至关重要。为什么?首先,请记住,每位投资者有88%的决定都是在潜意识里做出的。由内心呼声左右的。下文将讲述一些背景,一小段历史:

在横盘整理了10年后,道琼斯指数从1982年777点的低谷开始了18年的漫长涨势,并于2000年时一路升至令人担忧的高位11,722点……随后,道琼斯指数于2002年跌至7,286点……为期五年的新牛市接踵而至,道琼斯指数在2007年时升至新高14,164点……继再次下跌至6,547点后,道琼斯指数现在已经突破了15,700点,在带来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在2013年创下了35年以来的新高。

很多乐观主义者认为,本轮牛市将延续至2014年,代表人物是美林(Merrill Lynch)的策略师迈克尔·哈特尼特(Michael Hartnett)和知名经济学家鲁里埃尔·罗比尼(Nouriel Roubini)。有些人甚至认为本轮牛市将一直延续至2017年,并复制股市在2002年至2008年之间的大涨走势。但是,近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乐观。

为什么?因为2013年是一个转折年。与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加里·席林(Gary Shilling)、彼得·席夫(Peter Schiff)、杰弗里·甘德拉齐(Jeffrey Gundlach)和其他看跌人士此前撰写的预警类专栏相比较,有些人把如今看涨市场的一些专栏视作了反向指标。记得格罗斯有关30年的债券牛市可能已经在4月29日终结的警告吗?此后,哈特尼特和罗比尼还发表了看涨言论。

随着年末的来临,各种想法的较量又开始了。熊派再度放言:香港永远的熊市主义者麦嘉华(Marc Faber)和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的策略师鲍勃·简尤(Bob Janjuah)正在重申看跌人士此前发表的灾难警告。投资者们问道:我变得不理智了吗?我是否可以既看涨又看跌?今天看涨?明天看跌?既多头又空头?然后再今天看跌?明天看涨?可以,这再正常不过了。

心理课:你只能看到你已经相信的事情

实际上,这些反应并不意外。行为研究告诉我们,在88%的情况下,我们的决定都是在潜意识里不知不觉地做出来的;华尔街和大众希望在90%的时间里都看涨,却仍然相信我们是理智的、有逻辑的、不矛盾的,尽管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是的,投资者总是不出所料地毫无理性。

“一个人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原理。银行家、经纪人、交易商和专家们都知道你只能看到你相信的事情。所以他们会告诉你你希望听到的话,认同你的投资观,并对你进行操纵。

反过来:“一个人不相信什么,就永远也看不到它。”我们往往会屏蔽掉与自己的想法相左的数据。在交易之前,我们永远也看不清全部的事实。我们反而会寻找那些支持我们已有观点的事实。并且错过很多信息。请记住,不管你是看涨还是看跌、乐观还是悲观、自由还是保守,你只能看到你相信的事情。

10个问题测试你是否今天看涨?明天看跌?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问题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就是这样。你完全可以做自己。基本的心理问题。接受它。你的大脑是一台容易出故障的计算机。在前文中,我们主要对牛市做了回顾。但是,很多投资者在2000年至2003年和2007年至2009年的熊市中也损失了不少财富。

赢还是输?我们只关注我们相信的事情。只关注我们想看到的事情。只关注我们认同的真理?只关注先入为主的、往往已经过时的事实。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世界观往往既不正确也不现实。但是,这就是我们的世界观。

所以,无论对错、好坏、正误、理性或荒谬、有趣或无聊,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正是我们所坚信的,是我们的现实,也回答了我们是谁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自己是谁,这里无关对与错。

请认真地进行如下测试。你是谁?牛派?熊派?何时?你现在相信下面的哪些观点?下面没有棘手的问题。扪心自问,你何时是牛派?何时是熊派?你是否认同和赞成下面这10位意见领袖的观点?或是和他们的意见相左?你的观点今年是否发生了变化?

1. 投资者的大脑是一台经常发生硬盘故障的计算机

我们的大脑会发生很多故障。《行为金融学进展》(Advances in Behavioral Finance)的编辑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称:“人类的大脑是一台处理器速度很慢、内存既小又不可靠的PC电脑……位于我两耳之间的PC电脑存在的硬盘故障多到我自己都不愿留意。”并且塞勒还称,华尔街就喜欢这样,“他们需要不理性、消息闭塞、偏好奇怪的投资者”。

2. 交易越频繁,你赚得就越少

金融学教授特里·奥迪恩(Terry Odean)和布拉德·巴伯(Brad Barber)进行的研究发现,买入持有型投资者每年会对投资组合中2%的资产进行调整。而活跃型投资者的调整比例为258%,不过他们的获利却比买入持有型投资者少了三分之一。如果计入纳税和压力的话,差距就更大了。对中国投资者的研究显示了相似的结果。但是,活跃型投资者的数量还是远高于买入持有型投资者。

3. 大到不能倒的交易商在某月的23天中都日赚一亿美元以上

《福布斯》(Forbes)写道:“即使在金融市场崩溃之际……高频交易商总计获取了210亿美元的 利润。”他们以毫秒为单位来思考,热爱各种算法,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押下赌注,并管理着规模高达650万亿美元的全球衍生品市场。在2010年的某一个月中,高盛(Goldman)的交易部门在其中的23天中都日赚一亿美元以上。

4. 华尔街把你股票收益的三分之一都据为己有

先锋集团(Vanguard)的创始人杰克·博格尔(Jack Bogle)称:“共同基金的管理人士从股市的赌桌上敛取了大量财富”:管理费0.9%。其他费用0.6%。此外还有“隐藏着的至少0.8%的交易费用”。在7%的股市收益中,投资者只得到了4%,缴税后投资者的收益还将进一步缩水。

5. 专业顾问拿着你的钱盲目乱猜

在《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也运用了赌博的比喻:投资经理的选股技巧“与其说像打扑克,还不如说是掷骰子”。投资经理选取的股票“不比盲目乱猜的好到哪儿去”。更糟糕的是,“几乎所有的职业选股者都是这样,不管他们本人是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6. 足够维持200年的原油储备将在50年内毁灭地球

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主席汤姆·多修(Tom Donohue)表示,全球拥有“1.4万亿桶原油,足以供人类使用至少200年”。天然气足够维持120年。煤炭足够维持450年。但是环境学家比尔·麦吉本(Bill McKibben)警告称,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将在50年内毁灭人类。

7. 到2100年时,美国将成为一个艰苦的、几乎没有增长的经济体

在研究论文《美国的经济增长结束了吗?》(Is U.S. economic growth over?)中,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警告称,新科技无法阻止美国经济走向衰落。在1750年和美国工业革命之前的几个世纪中,美国的GDP增速一直在1%之下。随后GDP增速升至2.5%以上,一直到大约30年前。如今,美国的GDP增速疲弱,平均为1.8%。未来,美国将回归至几乎没有增长、增速低于1%的状态中,就像1750年以前那样。

8. 资本主义不久后将不再是世界经济的引擎

在期刊《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中,耶鲁大学(Yale)的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是这样评价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将无法复苏,永远不会》(The Global Economy Won't Recover, Now or Ever)。我们“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已经存在了大约500年……并且运作得相当出色。但是,与所有的体系一样,它已经发生了变化……脱离了平衡状态”。现在“基本的政治斗争已经不再是哪种社会体系将取代资本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是否该生存下去的问题了”。在《外交政策》中,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警告称,“美利坚帝国的陷落正在突然加速,就像一辆提速的跑车……就像一个黑夜里的窃贼”。

9. 地球无法养活100亿人口

杰里米·格兰瑟姆(Jeremy Grantham)创建的GMO公司管理着1,120亿美元的资产。他通过研究指出,地球到2050年时将无法养活那时的全球预计总人口100亿人,这个数目比现在多出了30亿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我们将反复受到碳氢化合物、金属、水,特别是肥料短缺的压力。不过,全球农业承受的压力无疑将是最大的”,这是一种对产量的压力。地球无法养活100亿人口。

10. 即使全球人口不增长,我们也需要六个地球才能生存下去

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崩溃》(Collapse)一书中说道:“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人口数量,而是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发达国家消耗的资源与丢弃的废物都是不发达国家的32倍。如果地球上的70亿人全部按照美国的水平消耗资源的话,那么我们需要六个地球才能生存。我们不断升级的生活需求将触发更多战争、 荒、流行病、洪水、大火和止步不前的经济,这将令10年前五角大楼的预言成为现实:2020年战争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主旋律。

所以你是看涨还是看跌?一直如此?或是两种皆有?今天看涨,明天看跌?此前看跌,但是对未来看涨?这种矛盾与我们的转变都是完全正常的。这是人类的基本心理。但是很多人拒绝承认。对自己甚至都拒绝承认。记住,我们有88%的决定都是在潜意识里做出的。我们不出所料地毫无理性,即使在我们确信自己非常理性的情况下。

事实是,大多数人都是矛盾的。这是自然而然,再正常不过的……并且人类的心理可能随时会发生变化。所以相信你内心的声音,相信你自己。是的,你可以既看涨又看跌,反之亦然。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工程排水量設計 與 暴雨量

  獨家/直擊大巨蛋落下「瀑布」 民眾疑惑問:排水系統呢? 14:35 2021/06/04   中時   張穎齊 中央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有民眾直擊拍下大巨蛋從「蛋頂」沖下的瀑布影片,疑惑直呼「排水系統呢?」。(民眾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木柵路2段109巷口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南湖大橋下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北市消防局門口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六張犁信安街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中央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受颱風及鋒面接近影響,北市中午12時起開始有持續性的強對流發展,市中心有瞬間強降雨,文山、大安及信義區時雨量均超過100毫米,大安及信義區最大10分鐘雨量均超過30毫米,多處積淹水。不過也有民眾直擊拍下大巨蛋從「蛋頂」沖下的瀑布影片,疑惑直呼「排水系統呢?」 北市府表示,目前測得最大累積雨量為大安區福州山站127.5毫米,水利署已發布南港區淹水一級警戒及松山區一級警戒,水利處稍早通知南港區南深陸閘門因為逼近警戒水位,可能隨時關閉。 此外,水利處也已通知各區里,因目前瞬間強降雨遠大於下水道的容量,會有積水狀況發生,如有地下室的應盡速關上防水閘門,減少積水進入地下室造成損失。而木柵路2段109巷口淹水,深約20公分,範圍約100平方公尺,南湖大橋下淹水長度約50公尺、寬度約10尺、深度約50公分。

司法改革心

中時社論》司法改革 制度要改心更要改 2017/6/11 下午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1分組第4次增開會議在司法院開會。(黄世麒攝)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5個分組分別進行了3個月的會議,已全部結束。5個分組各自提出數十件改革提議,總量非常可觀,多項分組決議曾引起社會高度爭議,且司法院、法務部、律師團體間顯然有嚴重的價值觀與職務立場衝突,接下來幕僚人員如何進行議題綜整,全體會議如何達成總結性結論,事關改革成敗與國家民主發展,身為媒體必須關注,並適時對社會發出建言與警語。 分組討論議題牽涉甚廣,從金字塔式的訴訟制度、賦予大法官違憲裁判審查權、保障司法程序弱勢方權利、修復式司法法制化,到研究設立商業法院、特別勞動訴訟程序、稅務法庭,到高度政治性的增訂妨害司法公正罪,以切斷政治干擾司法的可能性。此外,還包括調整法官晉用制度、終審法院行公開言詞辯論、研議法庭直播提高司法透明度,及檢察體系的性格定位、刑事訴訟程序從起訴的方法開始改變,到改善判決文書格式以求易懂等。 司法的重要性,這裡就不必再行強調。司法的社會公信力嚴重不足,到達需要召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來開藥方治病的地步,本身就令人痛心疾首。其實司法改革大業,一方面固然有制度上需要調整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有司法人員行為、文化必須大幅檢討改進之處。改革制度需要協調立法、行政、司法甚至考試諸院配合行事,但相對司法相關人員的「革心」,還是比較容易,人的行為與文化改變更困難。台灣民主體制下司法獨立,不受行政及政治干預,為了追求司法獨立的提升而改變司法人員的行為與文化,尤其困難。 改變司法人員的行為與文化具有先天性的困難,在這次司改會議過程中已一覽無遺。這次會議特別引進了半數不具法律背景的委員參與討論,其實就是希望避免法界人士研議司法改革時,閉門造車、諱疾忌醫,甚至護短,成為改革的障礙,但諱疾忌醫甚至護短的毛病仍然不時出現,雖不令人意外,但仍然對會議的進行與成果形成負面的影響。法界人士包括官員、教授、司法從業人士,因為諱疾忌醫甚至護短而在媒體上攻訐,不惜傷害司改會議的社會形象,令人感到遺憾。 諱疾忌醫甚至護短的現象,從議題處理方式的輕重選擇,也可看得出來。關說司法,特別是政治人物包括民意代表關說司法,問題普遍而且觀念嚴重偏頗的程度,從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加上前檢察總長黃世銘的訴訟案件中,就足以一覽...

業界對抑制房價手段 的 反映

  不動產聯盟總會林正雄:高房價政府也是推手 應停止重稅 2023-01-16 22:02   經濟日報/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16)日指出,這波房價高漲主因惡性通膨所致,尤其政府重稅也是推手之一。他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等,才能促進房市發展健康化。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提供。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16)日指出,這波 房價 高漲主因惡性 通膨 所致,尤其政府重稅也是推手之一,政府接連打房只會讓台灣經濟出現破口。他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等才能促進房市發展健康化。 他指出,近年房價高漲係因通貨膨脹,使各項原物料大幅上漲,全國缺工已經不只是民間 營建業 的大問題,連政府的公共工程都面臨人力短缺的難解課題,尤其營建署在2020年發布的營造業經濟調查報告顯示,全國營建業已缺工近12萬人,2022年以來,營建業的缺工的數字更是呈倍數成長。 他表示,營建業缺工問題亦使工資不斷墊高,在工料雙漲情況下,業者只能反映成本,這也是目前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然而營造物價高漲是國際貿易問題,不易緩解,但「缺工」問題,政府可以透過制度適度鬆綁,修正外籍移工引進規定來解決,如此才能根本解決高房價問題,才是各黨能否獲得「執政」的關鍵! 另外,林正雄強調,政府歷次打房政策與金融限縮,以及大環境通膨,使得業者經營成本增加,諸多限制與稅制閉鎖期違反市場自然運作,連帶使消費者選擇減少。經過兩年多來的強力打房,民眾們應該要清醒了,政府以加徵重稅來打房,其實無助平抑房價,反而重重傷害了眾多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 林正雄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不要再以重稅打房,尊重市場機制,才是房市健康化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