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 陷激情過後的憂鬱 |
在我準備3月底離開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PIMCO)之際,新興市場再次成為新聞焦點,又是因為不好的原因——阿根廷貨幣崩盤,泰國和烏克蘭政治動盪,土耳其風雨飄搖。 這些發展讓人想起1998年1月的混亂。當時我剛從國際貨幣基金(IMF)轉戰民間金融業,泰國受驚嚇,南韓陷入困境,俄羅斯和阿根廷即將倒債。 新興市場憂鬱再現,是不久前主流觀點所未料到的事。專家們多年來聲稱,這些曾經病懨懨的國家已經變得強健,資產負債表好轉、外匯存底大增、公共債務減少。機構不再為了籌錢而發行大量短期債券,又必須反覆進行再融資;政府已經落實明智的改革。即使面臨2008年金融危機,新興世界也沒有受到太大風寒。 對新興市場的過度激情,不是我過去16年來所看過唯一一種盛行一時後又消失的流行思潮。但最一窩蜂跟流行的說法,就屬評論家對銀行在現代市場經濟所扮演角色的描述了。 曾幾何時,不受過度管制束縛的金融業,被視為提供資金以促進投資、進而創造就業與繁榮的最有效途徑。但如今,銀行業被視為水蛭,吸走緊急紓困金與納稅人付的保險金。這種目前流行的觀點在1980年代也曾盛行,當時拉丁美洲不負責任的放款浮濫,導致西方國家不得不對銀行紓困。2008年的危機賦予這種論點新生命。 今日的金融業與我10幾年前認識的沒什麼不同。市場還是在太平盛世時過度樂觀,只在天空暗下來才冬眠。真要說有什麼不一樣,偶爾當龐大資金造成市場情緒大幅波動,情況可能丕變。 人類行為扮演某種角色。無論是銀行還是資產管理,市場參與者有各自的舒適區和本能反應。他們受到每季財報、甚至更短期的績效評量標準影響,然後一窩蜂行動。 內部市場動態有其影響力。市場參與者對彼此交易方式的反應,導致資產價格出現並不反映潛在價值的變動。 創新與金融全球化也發揮影響力。投資人本來很難交易世界另一端的標的,現在透過西方證交所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就可以。資金可以更快速到達更多地方,但也可能讓市場更動盪,不穩定更易蔓延。 新興市場遇到這種情況特別脆弱,他們更仰賴外國資金的流動,也因此波動往往更劇烈。 金融動盪影響真實的經濟。太樂觀時,信用流動太自由,產生壞帳,推升幣值,造成國內生產者競爭力降低。資金潮突然逆轉時,後果可能包括信用緊俏、經濟衰退和普遍無力償債。 但未必一切都回到原點。主管機關和股東不再允許銀行涉足高風險交易;愈來愈多貸款由系統重要性較低的機構提供,放手讓他們倒閉也比較容易;央行已找出更快因應市場失能的方法;許多交易如今都要接受公開檢驗。 表面上,今日的金融體系比我16年前看到的複雜。但因為基本的人類行為沒變,潛在的特徵大致相同。現在的銀行在主管機關和民意的敦促下,已經從錯誤中學習。儘管如此,未來想在效率、創新和健全度之間達成平衡,還有很多要學。 (作者Mohamed El-Erian即將卸任PIMCO執行長兼共同投資長/編譯余曉惠) |
全文網址: 伊爾艾朗/新興市場 陷激情過後的憂鬱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488414.shtml#ixzz2tRY791J8
Power By udn.com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