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衝量 學界生態扭曲
挹注重金希望提升台灣的學術研究能力,然而,過於偏重SCI、SSCI等量化指標的結果,導致學術界出現許多扭曲亂象,此次發生國際期刊一口氣撤銷60篇論文的國際學術醜聞,反映的正是台灣看似亮眼數據的學術表象背後,潛藏著學術生態劣化的危機。
這起學術醜聞這幾天被美、英等知名媒體大幅報導,由於前所未聞,國外科學界也高度關注,重創台灣近年來苦心經營的學術聲譽。
國外已有媒體評論,台灣會發生這種事,並不讓人意外,原因在於台灣的升等、評鑑、薪資獎金制度經常會和論文及期刊發表的篇數及點數掛勾,一味衝量的結果,自然會給人「重量不重質」的印象。
長期反對「獨尊SCI、SSCI等量化指標」的台大教授黃光國直言,許多來自學界的高官,平日忙於公務,實際做研究的時間不多,但掌握資源分配的權力,因此,許多年輕學者或碩博士生會找這些大官一起掛名,然而,一旦出了事,官員們就忙著撇清。
黃光國更語重心長地說,教育部或科技部若不徹底清查、檢討,未來還會再出事。
本案另個關注焦點是撤銷的60篇論文中,有5篇出現教育部長蔣偉寧的掛名,儘管蔣偉寧強調他事先不知情,然而,爭議勢必會讓近幾個月深陷會考及免試爭議的蔣偉寧更雪上加霜,政治效應如何演變,有待關注。
此外,教育部、科技部必須針對此一醜聞進行全面清查,但由於牽涉到教育部長,也讓外界憂心在調查過程中,是否會有「球員兼裁判」的爭議,因此,已有學界人士呼籲,應成立行政院層級的調查小組,確保調查的公平性,以昭外界公信。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