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原」歷史建築意象 往往一場災難 2016-01-31 14:59 聯合晚報 台北府城東門 昔閩南建築 國定古蹟景福門原為閩南式建築(見圖),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改建為北方宮殿式樣。 圖/凌宗魁提供 分享 不論台灣、海外,不少歷史建築及古蹟都因時代或政權更迭而改變,手法高下不同。文史團體指出,台灣歷史建築保存常宣稱要復原「意象」,但罕見成功案例,所有者藉「恢復」之名大蓋高樓、又賺獎勵金,歷史風貌卻已不見。 眾多失敗案例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市和平東路與金山南路口「周勝興號」。文史工作者凌宗魁指出,原建築是傳統兩層樓紅磚屋,建於1930年,數年前北市文化局審議時要求建商改建時「融入原建物歷史意象」即可,結果蓋完變成近40層大樓,原意象根本難尋。 位於台北車站商圈開封街的原第一外科診所(日據時為菅野外科醫院),建築原貼近現代風格,前面是診所、後面是住宅,和彰銀重慶分行現址一樣凸顯日式街屋「街廓」特色,2003年指定為市定古蹟。改建為大樓後,僅留騎樓外牆,現為補習班用,路人行經很難發現這裡有古蹟。 反觀國外,古蹟新舊共構成功案例不少,如建於1916年的日本東京銀行集會所,後面蓋上現代大樓成「東京銀行協會」,古今風格對比,更顯美麗輝煌。不過柯P日本行盛讚的東京車站,則並非柯P所稱的「新舊並存」,而是將二戰中毀壞的站體慢慢重新「蓋回來」。 柯P宣稱要保存的國定古蹟北門,為閩南建築,與同為國定古蹟的台北府城景福門(東門)、重熙門(小南門)風格迥異。 凌宗魁指出,這些清代古蹟在當時來台以閩南地區為主的漢人構建下,原本都是閩南建築;國民政府來台後,強調台灣是中華正統文化繼承者,以促進觀光為說法,改建為北方宮殿樣式,僅北門保有原貌。景福門還因馬路架高,原圓拱門變小,埋在土下的門達1.3公尺。 台北府城東門 今北方宮殿 國定古蹟景福門(東門,見圖)原為閩南式建築,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改建為北方宮殿式樣。 記者鄭清元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