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武古厝」殷鑑不遠 學者認為防拆之道在於重罰
國內不少臨屆古蹟判定的建物常在會勘前夕遭到拆毀,造成無可彌補的遺憾,最近高雄仁武區劉家古厝即是一例,學界認為,防範之道應該對於擅自拆毀暫定古蹟及準古蹟的行為處以重罰,否則破壞文化資產的行為會一再被複製。
仁武「劉家古厝」在文化局會勘前一日遭到怪手突襲式拆除,歷時近200年的三合院如今宛如廢墟。學界慨嘆,劉家古厝遭拆,突顯部分劉家後代不清楚古厝對於仁武區人文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只著眼於都更後的「價錢」,沒看到古厝的「價值」。
樹德科大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楊博淵認為,高市文化局按文資法程序作業,行政上並沒有錯,但劉家古厝在未判定古蹟前遭魯莽拆除,突顯後代對文化的不認同與不尊重。
「古蹟或歷史建築是一個文化深度的代表」楊博淵以今年遭到火噬的法國聖母院為例,指史蹟毀壞是歷史的一大損失,即使想按原樣仿製回來,卻已經不具原來的價值。
他說,處理古蹟保存問題有很多選項,若住民選擇保存且會繼續居住,列為法定古蹟後,修繕費即改由政府出資,所有權人名下財產並未遭掠奪。後代若不居住,部分空間也可以活化再利用,發揮其他效應。再則,也可與政府商議土地容積移轉,屆時拿回等值的容積。
但為了防範民眾在古蹟判定前粗暴對待歷史建物,楊博淵認為,市政機關或中央文資單位或可考量訂立重罰進行規範。至於目前已遭毀壞的劉家古厝,他建議可按原樣修護回來或進行殘蹟式的保存,但絕不能放任拆除並進行都更,因為這麼做,是對文資保存最不良的示範,日後其他祭祀公業都會如法泡製,無助於歷史文物的保存。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