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世界警察口喊公平正義但經濟上對自己國民公平了?

美國夢 敗給了社會不平等
底特律是舊經濟式微的象徵。不只是破舊的市中心;2000至2010年,整個都會區人口減少,程度在各大城市中最嚴重。相形之下,亞特蘭大是陽光地帶崛起的象徵,同一時期的人口增加逾100萬,與達拉斯、休士頓相當。
然而在一個重要的層面上,欣欣向榮的亞特蘭大就像沒落的底特律。在這兩個城市,美國夢似乎已經破滅,窮人的孩子很難在經濟方面往上爬。事實上,在亞特蘭大,孩子超越父母的社經地位所不可或缺的向上社會流動性,甚至低於底特律。雖然波士頓或舊金山的成長都遠低於亞特蘭大,底特律與亞特蘭大的社會流動性都不及前兩個城市。
亞特蘭大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根據一項最新發表的調查報告,亞特蘭大可能過度分散,以致困在錯誤社區的人們難以就業。
這項報告來自哈佛與柏克萊經濟學者共同主持的「機會平等計畫」。國與國間的社會流動性比較研究很多,它們發現近幾年來,仍然自認是機會國度的美國,其實具備比其他先進國家更明顯的傳承式階級體系。該計畫研究美國各大城市的社會流動性差異,發現差距甚大。在舊金山,所得屬於最低五分之一家庭的孩子,日後躋身所得最高五分之一的機率約11%;亞特蘭大只有4%。
研究人員探討與高低社會流動性有關的因素後發現,種族不是主因之一。反而是既有的不平等程度有關係:如果一個地區的中產階級人數比較少,向上流動的機率也會比較低。這與國家間的比較結果相似:相對比較平等的社會如瑞典,流動性也遠大於美國。他們還發現,住宅區隔離(不同的社會階級居住區相隔遙遠)與窮人力爭上游的能力,有很重要的負面關聯性。
在亞特蘭大,貧窮與富裕社區相隔遙遠,因為基本上一切都相隔遙遠。亞特蘭大是最分散的城市,程度大於陽光地帶的其他大城。即使政治人物願意花錢(事實上沒有人願意),有效的公共運輸系統也幾乎不可能。結果是,處於劣勢的勞工處處受困。某些地方可能有就業機會,然而他們無法前往。
根據「聰明成長」城市策略,緊密的市中心必須配置大眾運輸系統。分散與社會流動性間的反向關係強化了這層道理,但它與美國社會演變的論辯也有關係。
知名社會學家威爾森曾說,就業機會向郊區轉移的趨勢,使集中於市中心的非裔美國家庭受到嚴重衝擊。此外,包括單親媽媽明顯增加等社會現象,是黑人表現不如其他族群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也就是說,這些家庭因為缺少好工作而深受打擊。
最近,我們聽說非裔美國人社會功能失調的次數比以往少,因為勞動階級白人的傳統家庭也已變弱許多。為什麼?不平等更嚴重,以及就業市場萎縮可能是主因。然而有關社會流動性的最新研究顯示,都市過於分散(不只是就業機會流出市中心,而且許多比較不寬裕的郊區居民也難以利用就業機會)也是重要因素。
正如前述,這種觀察顯然支持政府應採取一些政策,以協助養不起多輛汽車的家庭正常運作。然而我們也應從這個國家已迷失方向的更大觀點看,我們提倡機會平等,卻提供愈來愈少機會給最需要機會的人。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全文網址: 克魯曼專欄/美國夢 敗給了社會不平等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061195.shtml#ixzz2aU3VlWNY
Power By udn.com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業界對抑制房價手段 的 反映

  不動產聯盟總會林正雄:高房價政府也是推手 應停止重稅 2023-01-16 22:02   經濟日報/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16)日指出,這波房價高漲主因惡性通膨所致,尤其政府重稅也是推手之一。他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等,才能促進房市發展健康化。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提供。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16)日指出,這波 房價 高漲主因惡性 通膨 所致,尤其政府重稅也是推手之一,政府接連打房只會讓台灣經濟出現破口。他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等才能促進房市發展健康化。 他指出,近年房價高漲係因通貨膨脹,使各項原物料大幅上漲,全國缺工已經不只是民間 營建業 的大問題,連政府的公共工程都面臨人力短缺的難解課題,尤其營建署在2020年發布的營造業經濟調查報告顯示,全國營建業已缺工近12萬人,2022年以來,營建業的缺工的數字更是呈倍數成長。 他表示,營建業缺工問題亦使工資不斷墊高,在工料雙漲情況下,業者只能反映成本,這也是目前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然而營造物價高漲是國際貿易問題,不易緩解,但「缺工」問題,政府可以透過制度適度鬆綁,修正外籍移工引進規定來解決,如此才能根本解決高房價問題,才是各黨能否獲得「執政」的關鍵! 另外,林正雄強調,政府歷次打房政策與金融限縮,以及大環境通膨,使得業者經營成本增加,諸多限制與稅制閉鎖期違反市場自然運作,連帶使消費者選擇減少。經過兩年多來的強力打房,民眾們應該要清醒了,政府以加徵重稅來打房,其實無助平抑房價,反而重重傷害了眾多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 林正雄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不要再以重稅打房,尊重市場機制,才是房市健康化的開始。

台灣建築獎 PRIZE OF ARCHITECTURE

  土建築師打敗普立茲克獎大師 橫山書法館奪台灣建築獎 2022-11-03 01:22   聯合報 坐落於桃園大園、由新世代建築師潘天壹設計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奪得2022台灣建築獎首獎。圖/潘天壹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2022台灣 建築 獎昨公布得主。新世代建築師潘天壹設計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奪得首獎。普立茲克獎得主庫哈斯與姚仁喜合作的北藝中心、普立茲克獎得主坂茂與石昭永合作的南美館,則與德光教會、巨大集團全球營運總部並列佳作。本土建築師打敗兩位普立茲克獎得主,評審形容,台灣建築獎得主潘天壹年紀雖輕,作品卻能同時展現「隽永中有淡淡驚喜」的兩種張力,為喧囂的時代帶來安定的力量,奪得今年建築獎首獎。 橫山書法館與埤塘為鄰,潘天壹以篆刻硯石為意象,將五個硯石內斂而分散地放置於埤塘旁,形成流動的書寫地景。評審認為本案利用東方的合院概念,塑造現代園林遊園式觀瞻,將書法的意境用建築表現。整體呈現安靜、平和、穩健,有驚奇但不吵雜,節奏疏密拿捏得宜。 評審團召集人劉培森指出,潘天壹將建築物拆散成尺度小的院落式組織,空間處理切合主題。他把內部空間的氛圍處理得非常好,讓人感到心靈的沉澱,節奏上又出現不同的層次。當訪客從外界進入內部,層次的處理非常精彩,感受水平空間的寧靜之時,看到天花板的結構,又能感受到趣味性。潘天壹年紀輕、卻有相當成熟的表現,「30年前覺得台灣建築水準差國際一大截,30年後覺得有許多年輕建築師慢慢冒出、令人欣喜。」 橫山書法藝術館從設計到完成花費四年。潘天壹透露,四年過程中「經歷很大的逆轉過程」,到現在都還覺得有一些「未完成」,希望透過獎項啟動學習和陪伴。他認為,建築作品並非完工之後便停止,「每個案子都是孩子、屬於這個地方、擁有自己的生命力」。迄今他每個月都會去看橫山書法館,「看地景如何陪伴民眾、繼續它的旅程」,也希望在建築的發展過程中,學習如何回應社會責任。 潘天壹是新世代建築師中,罕見從未出國留學的「土建築師」。問他心中的「台灣建築」是什麼?他形容是「只有在台灣才看得到的台灣建築」,從中可以找到社會、文化與產業脈動的浮現。他認為,台灣的大環境比較少談書法、台灣文化,因為資訊都是「和洋混合」的強勢文化衝擊,在這種衝擊之下,大家習慣浸泡在張力之中,失去對自己文化內在的表述。他認為,如果將台灣建築獎歷屆的建築師連起來,他們都在串連台灣的DNA,「只要串得下去...

台灣建築聯盟 參與 威尼斯建築展

  五校組建築聯盟進軍威尼斯 台灣常民智慧變成建築語言 2023-02-20 02:53   聯合報/  東海大學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台灣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記者陳宛茜/攝影 台灣的鐵皮屋常被視為混亂的象徵。然而透過東海等五所大學建築系所學生的田野調查,發現鐵皮屋頂因可吸收熱量,被山區農民當成曬蔬菜的空間,成為生產系統的一環。台灣養殖場、茶園田間常見的網屋,看似簡陋的設計卻能提供遮陽、休閒娛樂等多重功能,台中新社農民甚至用網屋防止巨峰葡萄遭鳥兒啄食。「我們希望把常民智慧變成台灣的建築語彙。」由 東海大學 建築系主任曾瑋帶領的跨校建築 團隊 ,花一年時間田野調查台灣建築,成果將在5月舉行的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台灣館中展出。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台灣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5月20日至11月26日於義大利威尼斯台灣館(普里奇歐尼宮)展出。策展團隊透過在台灣不同高度與緯度的農業地景調查,呈現人們為馴服環境帶來的多元建築風貌。 國美館館長廖仁義指出,歷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都以建築師為主題,此次則是首次以「教學聯盟」共同參與的方式,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同時也邀請國內知名建築學院: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的建築學系學生參與。他認為,此次台灣館的展示方式,不僅具文化展示的意義,也有建築傳承的教育意義。 曾瑋表示,台灣橫跨六個氣候生態區,面對多變的地理與氣候環境,台灣建築發展出柔軟、即時反應的特性。但台灣建築教育往往套用西方系統與觀念,長期忽略台灣建築本身的特色,甚至將台灣建築汙名化。此次帶五校建築系所學生進行廣泛、全面性的田野調查,希望透過大量田調重新定義台灣建築,並從台灣的教育開始扎根。 台灣最常見的乳牛品種來自荷蘭,但乳牛需要適當的陽光照射才能保持健康。策展團隊田調時發現,高緯度乳牛品種的眼睛無法適應台灣的陽光,台灣牧場廣泛使用聚碳酸酯波紋板,減少進入牛欄的陽光量,創造更友善的養牛空間。鄉村常見、設有腳踏輪的棚屋,擁有輕鋼框架和波紋板的可移動結構。農民在棚屋中放置收音機、冰箱、電風扇、延長線,甚至在鷹架掛上祈求風調雨順和豐收的紅條,宛如另一個家。這些台灣典型建築中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