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法則」在日本、歐洲與美國得到驗證,大陸能否逃脫魔咒,關鍵在政策應對。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不乏成功應對金融風險的經驗。1998年大陸金融壞賬高達1.4兆元人民幣,2006年銀行壞賬高達3兆元,政府都通過「沖銷、剝離、注資」方式成功解決。大陸政府對金融的管控能力,是面臨類似困局的日本及其他國家所望塵莫及的。
然而,當前大陸的金融危局情勢與以往已有所不同:債務規模空前巨大,潛在經濟增長放緩,貨幣刺激效果降低,而全球資金流動方向似乎也不利大陸繼續籌措資金。何況大陸此次金融風險,很大一部分源自內部的體質問題,若解決不慎,雖不一定「硬著陸」,但可能導致「潰而不崩」的慢性衰退局面。
樂觀的是,大陸決策層沒有走在老路上。新任總理李克強履職過百日,已拿出應對金融危機的具體政策:以去槓桿化為著力點,推動結構性改革,避免大規模刺激計畫。
平心而論,現在判斷「李克強經濟學」有幾分勝算還為時過早。「李克強經濟學」也不宜認為是李克強個人的思想,而是領導階層的集體智慧。我們不妨為它添磚加瓦,提供3條見解供深入解讀。
首先,眾所周知,影子銀行氾濫是金融危局的直接原因,但簡單關閉並非長遠之策。1997年亞洲危機後,大陸央行關閉100多家信託公司和1000多家基金,並未阻止影子銀行的再度盛行。
日前大陸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正是抑制影子銀行的關鍵決策。過去由於利率管制,影子銀行和正規銀行形成「利率雙軌」,並出現特權以仲介身分從中套利。利率徹底市場化後,影子銀行將不能再輕易從「黑市」撈金。
下一步是把影子銀行納入監管。實際上,影子銀行不受監管,更多緣於銀行業的准入限制。只有打破金融行業的壟斷門檻,把影子銀行轉變為民營銀行,才能有效加強監管。
第二,「中國式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政府主導經濟。習近平推出「八項規定」新政,李克強隨即減少政府審批,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介入,試圖做出改變。
李克強改變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上半年經濟統計數據出爐後,各省出於穩增長壓力,又忙於制定所謂「投資路線圖」,企圖再借助投資提高GDP增長。如此做法,恐怕會使習李苦心付諸東流。對此,大陸需完善官員政績評估,加入債務風險、民營經濟比例、環境保護等參考因素。
最後,「中國式金融危機」與美國不同,大陸不是由於創新過度,而是因為增長動能不足,導致投資回報率降低和資本出逃。在抑制風險的同時,大陸還需要繼續提高生產力。
大陸的城鎮化率剛剛突破50%,與上世紀70年代早期的日本相似。如果能夠破除城鎮化壁壘,哪怕將真實城鎮化率提高10%,也意味著近3億人口完全進入城鎮。大陸政府與企業負債率雖然偏高,但家庭還維持高儲蓄與低負債,深耕內需有不小潛力。
但是,城鎮化如實施不當,將十分危險,反而造成金融危機加劇。關鍵在於,新型城鎮化要擺脫「穩增長」的短線思維,應強調開放戶籍與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從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人口流動中破題。
總的來說,美國式的「金融危機」是週期性的,能夠在數年後迅速回復,但「中國式金融危機」與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更加相似,是一種結構性的危機。如果政策應對不當,很可能出現長期經濟不振與社會動盪。
當下,李克強正在施行不同以往的改革舉措,但對抗「金融危機」絕非一蹴而就。去槓桿化之路正確但漫長,這將考驗執行「李克強經濟學」的決心,更將考驗決策者把改革變為現實的恒心。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