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屬於誰的?「九十五公分計畫」讓路給孩子玩
二○○七年起,英國開始了「街道遊戲」的倡議運動,要在高度都市化的世界中,為孩子找回「走出家門就能玩耍」的權利,更要透過社區之力,達成「同村共養、世代融合」的理念。
在台灣,一群各行各業的媽媽們近年組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向政府爭取讓公園中長得一樣、無聊的罐頭遊具,能依孩子想望,打造出特色公園。如今已成功讓許多公園變身。
這些由兒童觀點出發的「空間使用權」運動,已是全世界趨勢。知名的伯納德.凡.利爾基金會倡議「九十五公分計畫」,要求以三歲小孩眼光來看都市規劃。由兒童經驗帶來的改變非常實在。特公盟成員張巧君指出,挪威奧斯陸因此砍掉部分十字路口的灌木叢,因為擋住兒童過街的視線。
英國布里斯托的民間團體「出去玩(Play Out)」,結合兒童遊戲權倡議者、永續交通學者等,提出直白主張:「封街,把馬路讓給兒童玩!」
到英國取經的特公盟國際事務專員李玉華說,聽來匪夷所思,但全英風行「布里斯托模式」,至少每個月封街一次,每年超過六百六十條街道、六十七個鄰里社區定期封街玩遊戲,五十四個鄉鎮把「特色街道遊戲」寫入政策,長期補助。
八月初在倫敦的李玉華,看見「街道遊戲」的各式創意:在暑熱街頭,擺出躺椅和充氣泳池,街坊孩子打水仗,大人助攻。若是下雨天,最好玩的就是穿雨鞋跳水坑。玩耍就是這麼簡單,不需要到遠方的遊樂園、買門票才能享受;需要的,是我們對空間使用的想像,以及把主權交給小孩。
老少為了街道遊戲,一起剪貼紙箱、排輪胎,由手作到玩樂,正是最自然的世代交流與經驗。長者感染孩子的生命力,也從互動交流中獲得成就感;孩子翻轉對老人的刻板印象,不再是皮皺、看電視就打瞌睡的糟老頭。
「街道遊戲是跨世代連結、打破都市疏離的良方。」「出去玩」組織發起人艾莉絲.弗格森(Alice Ferguson)對李玉華說,街頭空白就是兒童創意最好的揮灑空間,是跨年齡、跨世代、跨學區的互動。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