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格雷因專欄/歐元區當心假性復甦2015-05-15 03:46:58 經濟日報
乍看下,歐元區經濟似乎終於否極泰來。股市漲聲不斷,消費者信心增強,油價下跌、歐元貶值和歐洲央行(ECB)祭出量化寬鬆(QE)都可望提振成長。ECB總裁德拉基也宣稱「持久的復甦已生根茁壯」。
但進一步檢視便知,歐元區經濟只是稍微改善,或許也是暫時的。的確,歐元區第1季經濟以1.6%的年率擴張,比去年第4季的0.9%加速,但成長步調還是慢,而且在歐元區經濟規模比七年前萎縮2%之後,此時就用「復甦」來形容未免用辭不當。
油價下跌產生的一次性刺激作用已經消退。油價在去年6月中至今年元月中期間重挫逾50%,但之後以歐元計的油價已反彈約30%,部分因素是歐元急貶推升進口價格。這會對家庭預算與企業成本產生影響,並不是值得額手稱慶的理由。
決策官員指望貨幣貶值能刺激成長,但可能要失望了。隨著歐元區的出口日益依賴全球供應鏈,匯率貶值所能提供的出口助力已大不如前。出口商也可能把匯兌利益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不是用來投資擴大市占。根據ECB的模型計算,歐元實質貿易加權匯率過去一年來貶值10%,可能只會讓今年成長率因此墊高0.2%而已。
QE的助益可能曇花一現。政府借貸成本降低,對提高成長率發揮不了多大作用,因為歐盟的規定已排除財政擴張的可能性。整體而言,歐元區今年財政立場是不鬆不緊,但愛爾蘭、法國和義大利面臨進一步撙節壓力。
對少數能利用資本市場籌資的歐元區大企業而言,QE確實改善了融資情況。但區內大多數企業仍仰賴銀行貸款,雖然信用條件已稍微改善,整體放款金額仍不見起色,在南歐甚至繼續下滑。只要殭屍銀行仍被壞帳壓得透不過氣來,這種情形就不太可能顯著改觀。
歐元區經濟今年可望稍稍改善,但可能只是短暫的反彈,未必是持久復甦的開始。要克服資產負債表衰退,歐元區必須清理銀行呆帳、減輕民間負債累累的沉重包袱、矯正投資不足的問題、排除創業障礙,並化解德國重商主義所導致的通縮拖累。這正是歐元區問題不會很快就迎刃而解的原因。(作者Philippe Legrain是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曾任歐盟執委會主席的經濟顧問)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