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賓塞專欄/投資不足…全球經濟沒元氣
2015-05-26 02:56:37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
當70年前二戰剛結束時,歐洲、日本等世界許多地區都背負沈重的負債,經濟殘破不堪。但當時世界各國領袖卻能採取長期的思維,體認到要使國家負債減少,必須靠名目經濟成長,而經濟成長前景端賴全世界的經濟復甦。因此政府利用、甚至擴大資產負債表來投資,並開放國際貿易,以重振需求。
戰後濟復甦有兩大特點。第一,各國並未因政府債台高築而自縛手腳,反而追求投資及潛在的經濟成長。第二,各國多方合作,財務最強的國家加強對其他國家投資,並吸引民間投資。各國皆不會僅牟一己之利。
當今全球經濟與戰後初期景象非常相似:失業偏高,負債既高且持續增加,全球總需求不足,既抑制經濟成長,且引發通貨緊縮壓力。投資水準與品質皆持續匱乏,公共支出長期低於最適水準。
然而刺激經濟成長及就業的策略仍相當類似:即運用資產負債表(包括政府與民間)來創造新增需求,並促進公共投資,即使負債更高也在所不惜。
若能聚焦於投資,將能提升長期、永續性的成長願景,也將使政府及家庭更有能力減債。
國際合作也是成功的關鍵。各國資產負債表的情況並不一致,因此全球須協力打通壅塞的投資中介管道,包括多國金融機構等。
然而近幾年來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只選擇有限度的合作,主因各國僅圖自保,且負債偏高,難以增加投資來創造成長。結果造成投資不足,且全球資產基礎不斷折舊,壓抑生產力成長,也侵蝕了永續復甦的根基。
既然缺乏有力的國際投資計畫,只好用貨幣政策來支撐成長。但貨幣政策基本上僅聚焦於國內復甦。
非傳統貨幣政策能否反制通縮蔓延或恢復成長動能,仍頗受質疑,且使資產價格遭到扭曲。各國還競相貶值貨幣,但這並不能解決總需求不足問題。
如能發動大規模投資及改革計畫,與非傳統性貨幣政策相配合,則全球經濟將能步上更堅韌的成長道路。
當今全球合作的難題之一,是對一些不願落實財政撙節及結構性改革的國家,設定一些條件,歐洲尤其明顯。但如果這些條件如此重要,何以在70年前並未因此而阻止各國間合作?現在就應創造一種與70年前類似的機會,改變合作的誘因,激發必要的改革,並使全球經濟走上更有力的長期復甦之途。
(作者Michael Spence為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