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海洋「福壽螺」」蔓延 台灣下月實施壓艙水控管公約
國際貨運船舶為了降低重心,會加裝海水做為壓艙水,載滿貨物後要排放壓艙水時,常導致不同地區的生物物種,跟著海水一起倒到異地海域,有如福壽螺般造成生態浩劫。因此,國際海事組織制訂《國際船舶壓艙水及沈積物控管公約》9月8日生效,台灣也將同步實施,避免影響海洋生態。
每年全世界約有120億噸壓艙水被載來載去,若不好好管理,恐造成全世界生態大亂,因此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制」訂定《國際船舶壓艙水及沈積物控管公約》,規定至少要有30個國家簽署,且此30國船舶總噸位要在全球總噸位超過35%。台灣船隊噸位是全球第12名,我國國際商港外國商船航運頻繁,易藉由排放內含有外來細菌、微生物、甚至種子等壓艙水,將國外生物種導入,恐造成生態浩劫,下月實施公約後可望更有效防堵。
雖台灣目前無因壓艙水影響生態案例,但在國際上,有不少慘痛經驗。以前每年有許多要運鐵礦砂和煤礦的船舶到澳洲各港口,空貨倉滿載壓艙水,因此大量境外海水注入澳洲沿海,將北太平洋海星帶到南太平洋,獵食當地養殖貝類,造成生態環境和經濟損失。還有中華絨螯蟹被帶到德國,因其穴居性導致堤岸損壞、阻塞排水系統,讓德國花費巨資在清理河道,修補河岸侵蝕與漁業損失。
另外,原生於北美與南美大西洋沿岸的溫帶淡海櫛水母,在八○年代初意外地經由壓艙水傳至黑海後,不僅破壞當地本土種食物鏈,也因為其嗜吃魚苗卵,造成當地鯡魚養殖經濟損失與生態浩劫。甚至在1991年,在祕魯3個港口城市因霍亂病毒跟著不當排放壓艙水「登陸」,導致百萬人感染,死亡近萬人。
全世界的貨船都須要壓艙,而壓艙水約占船舶的30%至40%。目前國際規定壓艙水排放距離最近陸地不得少於50浬、水深不得少於200公尺,而因為台灣與大陸距離近,華南地區進入我國船舶,距離最近陸地12浬內禁止不合水質標準壓艙水排放。若船舶加裝經國際海事組織認證壓艙水處理設備,過濾消毒後才可排放。
航港局表示,船舶需要壓艙的原因大致可分為4種,第一是海面風浪大,為讓船重心往下,才不易翻覆;且裝貨位置不一定平均,壓艙水可平均重量;再來是卸貨後船舶變輕,為讓船尾螺旋槳能降低到海面下,增加動能;最後是在某些國家有跨海大橋,為降低船身通過,也會使用壓艙水。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