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日式宿舍

從日式宿舍化身文學地景──齊東詩舍的前世與今生

2017/08/18 09:59:01 聯合新聞網 

文/蔡沛霖(國立台灣文學館研究人員)
城市與建築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被視為珍貴的文化資產,不論是留存已久的偉大城市,抑或是蘊藏文化內涵的歷史建築,即使是已毀損破舊的斷垣殘壁,仍能傲然地昭告世人,人類曾有的輝煌文明。
長久以來,國立台灣文學館立足台南,但也有感於台灣文學必須由南往北拓展延伸,因此在2014年成立了台北據點──「齊東詩舍」。這是位於台北市濟南路二段25及27號的兩棟歷史建築,約在1935-1940年間作為安置週邊文教區職員及官員所興建的日式宿舍,戰後同樣作為國民政府官員宿舍。其中25號建築由當時中央銀行委員周彭年居住,27號建築則是台灣第一位空軍司令王叔銘將軍故居。這兩棟建築擁有共同營造的技術資產價值,然因時空更迭,因應居住者的空間需求而產生了極大變化。2011年修復再利用時的策略是將25號修復為傳統日式住宅空間配置之原貌,27號則保留變遷後的彈性使用。從日式宿舍轉變為文學場域,注入了嶄新文化元素的齊東詩舍如何延續及共融曾有的歷史軌跡?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探究她的「前世與今生」。
從日式宿舍轉變為文學場域的齊東詩舍。(攝影/林柏樑)
從日式宿舍轉變為文學場域的齊東詩舍。(攝影/林柏樑)

前世──日產官舍

齊東詩舍的前世為日產官舍,從房舍外觀「和洋折衷」的建築形式、單棟式平面配置、「寄棟造」屋頂,主量體為四坡屋面構成,立面採用英式雨淋板外壁,可判斷比較之官舍建築標準為第四種高等官舍,其居住階級為六等以下之官員,並於庭院設置防空洞,為二戰之見證。
歷史古蹟建築形制。(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歷史古蹟建築形制。(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官舍內的空間格局
大多數人透過《多啦A夢》卡通劇裡的任意門、押入(收納棉被及儲藏空間)、榻榻米等元素來想像日式房舍內部空間的樣貌。官舍內部與傳統日式住宅空間雖有差異,但其空間基調與格局並無太大的改變,主要由「表玄關」、「內玄關」、「座敷」、「次之間」、「應接室」、「寢間」、「緣側」、「台所(廚房)」、「風呂」、「女中室」及「寢間」等空間組構而成。
和洋折衷的建築樣式
「和洋折衷」一詞源自明治維新後在日本各地興建的建築風格,將洋風建築和傳統的和風建築雙方象徵文明的元素空間混合在一起,受日本殖民之境外地區亦能看見。在表玄關旁的應接室採西式房間設計,以立柱為界向外推出的大面L型木作玻璃門窗,分成上下四等分,早期在第二、三格窗以霧面玻璃材料區隔內外隱私介面(修復後打開),第一、四格窗保留透明性,上層可見圍牆外、人行道上的整排阿勃勒樹,下層則視於內庭之灌木圍籬,倚至腰際的高窗台以及別於不同日式傳統的竿椽天井設計成西洋井,其表面雕刻之幾何圖形是受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影響混雜其中,當然還包括圓形及八角形飾窗等,為辨識齊東詩舍建築融和洋式風格之表徵。而日式風格的元素包含寄棟造屋頂,覆蓋日式黑瓦,並在屋脊末端使用鬼瓦收邊;外牆(壁)上段自軒桁下方50公分上塗漆啃土,下段則為大壁下見(雨淋板)樣式;安置天溝落水管之承水石敷座……等。
應接室洋式建築風格。(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應接室洋式建築風格。(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鬼瓦。(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鬼瓦。(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內部空間的座敷,是房舍的核心,一般會在木地板上鋪設榻榻米(疊)。座敷被視為客廳使用,是宅邸中彰顯身分地位之重要空間,通常文官會在床之間的牆面擺上一幅自揮毫的水墨畫,配合日式花藝與器皿展示;武官則將盔甲戰袍高掛在牆面,下方則以立架武士刀展示,另與床脇、書院等空間元素共構成為座敷構。27號建築因王叔銘將軍約在70年代進行增建後方2層樓建築及打通座敷空間舉動,故在修復時將此空間向下挖設為開放空間之座椅,作為辦活動之使用。
27號建物座敷(左:書院,中:床之間,右:床脇)。(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27號建物座敷(左:書院,中:床之間,右:床脇)。(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內部打通座敷,下挖的開放空間,上方打開天花板展示建築構件。(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內部打通座敷,下挖的開放空間,上方打開天花板展示建築構件。(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提高房舍生命週期的永續設計
當永續發展成為當代重要的文化指標,反映在日式宿舍的營建技術,架高建物設計,留設約60-80公分的高度,經由對流循環原理將地表熱氣引至架構上緣的山牆隔柵窗排出,在夏季能保持室內溫濕平衡而讓人感受其舒適度,另一功效是如貓道的空間能進出作為維修管線使用。而面對庭院側的落地玻璃窗旁設置雨戶,具有遮風避雨與防盜之功用,在颱風來時發揮很大功效。
山牆木柵窗通風對流。(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山牆木柵窗通風對流。(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用上雨戶防颱作用。(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用上雨戶防颱作用。(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今生:新的詩文學地景

老樹與詩舍歷史建物的保存與再生,成為開拓城市文化的新視野。園區的苦楝樹環繞,春風拂吹,成對喜鵲在樹梢上嬉戲之景,作家席慕容在〈寫給幸福〉中有段對苦楝樹盛開之美的描述:
你最好在三月底和四月初的季節裡去,你會看見他開了一樹,豐美而又柔和的花簇,粉紫的花簇開滿在灰綠的葉叢之上,遠遠望去,你幾乎不能相信,一棵苦楝能夠開得這樣瘋狂而同時又這樣溫柔。
同時在許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可看到透過苦楝訴說對土地的苦戀之抒發,如李佩甫文選的〈苦楝〉,莊柏林的〈苦楝若開花〉,林雙不筆下的〈深秋天涯異鄉人——安安靜靜莊秋雄〉等。2011年我們在此種下苦楝,孕育著作為文學詩的復興基地,期許這個新的文學地景對土地的關懷與推動。
粉紫的苦楝花簇開滿在灰綠的葉叢之上。(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粉紫的苦楝花簇開滿在灰綠的葉叢之上。(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透過細緻的修復再利用,齊東詩舍變身為一座詩的博物館,除了常態性的展示或各項主題特展,也注入教育推廣活動、社區參與等功能,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提升文學素養、服務品質及提高空間使用效益。去年6月,配合詩人節活動,以「幸町米道」命名的咖啡店及文創商品店同步而生,我們盡最大努力在27號建物車庫設置咖啡店,並將庭院打開,原應接室空間規劃為室內的文創商品店,把詩作轉化為具特色的文創商品,冀以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
幸町米道咖啡店外觀。(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幸町米道咖啡店外觀。(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走在「字裡行間」的展場,寧靜悠然地觀賞作家手稿的文字創作,亦或者坐在苦楝樹下品嚐咖啡醇香,這是一個時代流轉的生命,我們瞭解她的前世過往,見證了時代文明所造就的輝煌象徵,今生以詩文學為出發注入新的文化體驗,齊東詩舍值得您細細體會。
隱身在都市叢林間的詩國度。(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隱身在都市叢林間的詩國度。(圖/國立台灣文學館)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台灣建築獎 PRIZE OF ARCHITECTURE

  土建築師打敗普立茲克獎大師 橫山書法館奪台灣建築獎 2022-11-03 01:22   聯合報 坐落於桃園大園、由新世代建築師潘天壹設計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奪得2022台灣建築獎首獎。圖/潘天壹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2022台灣 建築 獎昨公布得主。新世代建築師潘天壹設計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奪得首獎。普立茲克獎得主庫哈斯與姚仁喜合作的北藝中心、普立茲克獎得主坂茂與石昭永合作的南美館,則與德光教會、巨大集團全球營運總部並列佳作。本土建築師打敗兩位普立茲克獎得主,評審形容,台灣建築獎得主潘天壹年紀雖輕,作品卻能同時展現「隽永中有淡淡驚喜」的兩種張力,為喧囂的時代帶來安定的力量,奪得今年建築獎首獎。 橫山書法館與埤塘為鄰,潘天壹以篆刻硯石為意象,將五個硯石內斂而分散地放置於埤塘旁,形成流動的書寫地景。評審認為本案利用東方的合院概念,塑造現代園林遊園式觀瞻,將書法的意境用建築表現。整體呈現安靜、平和、穩健,有驚奇但不吵雜,節奏疏密拿捏得宜。 評審團召集人劉培森指出,潘天壹將建築物拆散成尺度小的院落式組織,空間處理切合主題。他把內部空間的氛圍處理得非常好,讓人感到心靈的沉澱,節奏上又出現不同的層次。當訪客從外界進入內部,層次的處理非常精彩,感受水平空間的寧靜之時,看到天花板的結構,又能感受到趣味性。潘天壹年紀輕、卻有相當成熟的表現,「30年前覺得台灣建築水準差國際一大截,30年後覺得有許多年輕建築師慢慢冒出、令人欣喜。」 橫山書法藝術館從設計到完成花費四年。潘天壹透露,四年過程中「經歷很大的逆轉過程」,到現在都還覺得有一些「未完成」,希望透過獎項啟動學習和陪伴。他認為,建築作品並非完工之後便停止,「每個案子都是孩子、屬於這個地方、擁有自己的生命力」。迄今他每個月都會去看橫山書法館,「看地景如何陪伴民眾、繼續它的旅程」,也希望在建築的發展過程中,學習如何回應社會責任。 潘天壹是新世代建築師中,罕見從未出國留學的「土建築師」。問他心中的「台灣建築」是什麼?他形容是「只有在台灣才看得到的台灣建築」,從中可以找到社會、文化與產業脈動的浮現。他認為,台灣的大環境比較少談書法、台灣文化,因為資訊都是「和洋混合」的強勢文化衝擊,在這種衝擊之下,大家習慣浸泡在張力之中,失去對自己文化內在的表述。他認為,如果將台灣建築獎歷屆的建築師連起來,他們都在串連台灣的DNA,「只要串得下去...

業界對抑制房價手段 的 反映

  不動產聯盟總會林正雄:高房價政府也是推手 應停止重稅 2023-01-16 22:02   經濟日報/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16)日指出,這波房價高漲主因惡性通膨所致,尤其政府重稅也是推手之一。他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等,才能促進房市發展健康化。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提供。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16)日指出,這波 房價 高漲主因惡性 通膨 所致,尤其政府重稅也是推手之一,政府接連打房只會讓台灣經濟出現破口。他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等才能促進房市發展健康化。 他指出,近年房價高漲係因通貨膨脹,使各項原物料大幅上漲,全國缺工已經不只是民間 營建業 的大問題,連政府的公共工程都面臨人力短缺的難解課題,尤其營建署在2020年發布的營造業經濟調查報告顯示,全國營建業已缺工近12萬人,2022年以來,營建業的缺工的數字更是呈倍數成長。 他表示,營建業缺工問題亦使工資不斷墊高,在工料雙漲情況下,業者只能反映成本,這也是目前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然而營造物價高漲是國際貿易問題,不易緩解,但「缺工」問題,政府可以透過制度適度鬆綁,修正外籍移工引進規定來解決,如此才能根本解決高房價問題,才是各黨能否獲得「執政」的關鍵! 另外,林正雄強調,政府歷次打房政策與金融限縮,以及大環境通膨,使得業者經營成本增加,諸多限制與稅制閉鎖期違反市場自然運作,連帶使消費者選擇減少。經過兩年多來的強力打房,民眾們應該要清醒了,政府以加徵重稅來打房,其實無助平抑房價,反而重重傷害了眾多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 林正雄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不要再以重稅打房,尊重市場機制,才是房市健康化的開始。

台灣建築聯盟 參與 威尼斯建築展

  五校組建築聯盟進軍威尼斯 台灣常民智慧變成建築語言 2023-02-20 02:53   聯合報/  東海大學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台灣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記者陳宛茜/攝影 台灣的鐵皮屋常被視為混亂的象徵。然而透過東海等五所大學建築系所學生的田野調查,發現鐵皮屋頂因可吸收熱量,被山區農民當成曬蔬菜的空間,成為生產系統的一環。台灣養殖場、茶園田間常見的網屋,看似簡陋的設計卻能提供遮陽、休閒娛樂等多重功能,台中新社農民甚至用網屋防止巨峰葡萄遭鳥兒啄食。「我們希望把常民智慧變成台灣的建築語彙。」由 東海大學 建築系主任曾瑋帶領的跨校建築 團隊 ,花一年時間田野調查台灣建築,成果將在5月舉行的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台灣館中展出。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策畫的「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台灣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5月20日至11月26日於義大利威尼斯台灣館(普里奇歐尼宮)展出。策展團隊透過在台灣不同高度與緯度的農業地景調查,呈現人們為馴服環境帶來的多元建築風貌。 國美館館長廖仁義指出,歷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都以建築師為主題,此次則是首次以「教學聯盟」共同參與的方式,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同時也邀請國內知名建築學院: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中原大學的建築學系學生參與。他認為,此次台灣館的展示方式,不僅具文化展示的意義,也有建築傳承的教育意義。 曾瑋表示,台灣橫跨六個氣候生態區,面對多變的地理與氣候環境,台灣建築發展出柔軟、即時反應的特性。但台灣建築教育往往套用西方系統與觀念,長期忽略台灣建築本身的特色,甚至將台灣建築汙名化。此次帶五校建築系所學生進行廣泛、全面性的田野調查,希望透過大量田調重新定義台灣建築,並從台灣的教育開始扎根。 台灣最常見的乳牛品種來自荷蘭,但乳牛需要適當的陽光照射才能保持健康。策展團隊田調時發現,高緯度乳牛品種的眼睛無法適應台灣的陽光,台灣牧場廣泛使用聚碳酸酯波紋板,減少進入牛欄的陽光量,創造更友善的養牛空間。鄉村常見、設有腳踏輪的棚屋,擁有輕鋼框架和波紋板的可移動結構。農民在棚屋中放置收音機、冰箱、電風扇、延長線,甚至在鷹架掛上祈求風調雨順和豐收的紅條,宛如另一個家。這些台灣典型建築中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