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便宜行事 讓土木工程背景評選建築設計產業
「台灣公共工程事務缺乏建築與景觀等設計思維,都只有工程思維,優秀人才回台參加兩、三次公共工程競圖就被嚇跑,政府該做示範。」建築改革社社長徐岩奇說,許多縣市政府負責公共工程時便宜行事,都交給工務局,負責者多是土木工程背景,「如此怎發展得出設計產業?」
徐岩奇說,他日前赴南部參加一項公園評選,現場其他四位評選委員都來自工務局,學土木工程。沒想到有位委員問一家顧問公司:「你們土木背景怎麼會公園設計,如果獲選是否要另委託設計專業?」讓他心想:「我學建築充其量都只能說略懂景觀,你們工程背景,更不懂景觀設計!評選委員要求設計要專業,自己就可以草率?」
景觀建築師吳書原表示,工務局在這類競圖過程當然也可有角色,但應落在後期執行時,而非在前期評選時負責評選,畢竟這是不同專業。這也是為何他參與「桃園客庄茶故事園區」這項國家級前瞻計畫競圖時,會發現給預算的客委會雖在招標時努力說明園區所需設計元素,但負責該案的桃園市政府工務局找的評選委員,根本不想聽設計意涵。
「如此評選,公部門會說公平公正公開,看來也一切合法,但蚊子館恐怕就是這樣誕生。」吳書原感嘆,當評選委員只在意工程不能出包及預算執行度,不在乎公共工程有無文化意涵、設計突破,也不管如何使用、布展、營運,只管顧好分內,最慘的就是全民承擔,「稅金在公平公正公開下被浪費」。
建築師阮慶岳指出,公辦競圖積習已久,政府口口聲聲談鼓勵文化創意,但真正的阻擋者就是政府。「一個公辦競圖的評審名單,只看到公務員的壟斷視角,沒有真正開放前瞻與邀請專業領域的企圖,難怪年輕的參與者會決定遠離這個不透明的政府遊戲規則。」

評審僅1/9略具專業!如此公共工程評選制度 蚊子館叢生
台灣官方歷年蓋出數百棟蚊子館惹詬病,建築界指出,公共工程現行評選制度是一大成因。他們指出,公共工程評選委員往往由土木工程人士擔任,罕見建築、景觀等背景,以非專業評選專業,造成許多不符成立功能與宗旨的蚊子館誕生。
建築改革社等建築界人士呼籲,採購法子法中關於公共工程等評選辦法應盡速修法,仿效國外在競圖前就公開所有評選委員姓名,好讓有意參與競圖者事先了解評選委員是否夠專業,免得徒然「跑錯考場」,白白遭「劣幣驅逐良幣」。
建改社社長徐岩奇指出,台灣公共工程評選制「事前公開」和「事前保密」都有,參與競圖建築師若遇前者,發現評選委員不專業,還可不參加;但若遇到保密者,進去才發現評選委員全非專業,等於白準備一遭。「評選制度必須改革,否則只是浪費社會資源,讓年輕建築師熱情消失。」
曾獲英國萊斯特廣場國際競圖首獎、擔任陽明山美軍俱樂部景觀設計的景觀建築師吳書原指出,他月前受邀參與行政院前瞻計畫中客委會主導的「桃園客庄茶故事園區」競圖,客委會還事先廣邀設計團隊參與公開招標會議,說明此計畫特重「客家文化、茶、地方歷史」等元素,他才響應此國家建設。
吳書原說,未料他在競圖評選會時,赫然發現現場9位評選委員中,僅一位略具城鄉環境背景,其他多是桃園市府工程人員,甚至還有某區公所秘書室主任,簡直把國家層級競圖辦成地方比賽。「評選委員沒客家文化、沒地方耆老、沒茶專家,會選出怎樣的設計?」
吳書原強調,讓他沮喪的並非沒獲選,而是感嘆他從英執業返台幾年來,台灣保守陳舊的公共工程評選制度仍然在用不專業對待專業,讓用盡心力想改變台灣公共建築及景觀者深感「對牛彈琴」,也難怪台灣公共工程風貌在國際能見度這麼低。
吳書原認為,台灣公共工程評選委員應盡早跟上國際趨勢,事先公開評選委員名單,讓外界檢證委員資歷;若覺專業領域不夠,還可跟主辦單位反映應增加哪些領域,並要求說明。徐岩奇說,部分人擔心公開名單恐惹行賄等爭議,但若保密,更會變成只有知情人士搞黑箱,建築界都普遍有切身之痛,盼政府盡快修法。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