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淪為論文製造機器 2011-05-11 中國時報 近日清大教授彭明輝在他的部落格發表一系列文章,抨擊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計畫、國科會的傑出研究獎,以及大學給正教授分級等做法,認為不但戕害學術自由,甚至還可能違憲及有亡國之虞。同時彭教授以提前退休宣示決心,準備「全力著述,設法跟這整個癡愚的體制搏鬥」,與去年底因不滿「業配新聞」而辭職抗議的記者黃哲斌如出一轍,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彭教授的批評,主要是認為上述做法造成學術界只看量化數字、而不重實質內容,學術中人則淪為論文製造機器,以追求個人名利地位與虛幻的大學排名為目的,而忘了學術研究的真諦。他在文章中說:「不滿於學術風氣的敗壞,而自己無力阻擋」,是讓他提早退休的主因。
彭教授提出的問題之前都有人談過,包括本專欄在內,只不過話說得沒那麼重而已。說實話,國內學術環境先天不良,直到民國七○年代中拜國內經濟起飛與人才回流之賜,才有所好轉。早年政府為了鼓勵研究,設有各種獎勵辦法,像計畫主持人有獎助費、論文發表後有獎助金,以及包括國科會傑出獎在內的大小研究獎項等都是,也收到一定效果,問題則出在獎助辦法帶來的後遺症。
在研究風氣不振的年代,學界大小決策都是由少數大老(不好聽的說法是「學閥」)把持,因而引人詬病。為了講究公平,才有客觀標準的建立,也就是論文的量化。由於SCI/SSCI資料庫提供了每篇論文的引用次數以及期刊的影響指數,因此受到學界青睞。只不過這種只看數字、不看其餘的做法,也造就出一批新學閥,等級比之前的大老可能還差。更嚴重的後果是消磨了學術中人的理想,一切唯功利是問。
再者國內大學經費一向拮据,且限制重重,大學開放設立後,更是僧多粥少,因此才有五年五百億的補助之舉。這本是好事一樁,但問題出在該補助以「邁向世界頂尖大學」這個虛幻的說法為目標,並只針對特定研究領域提供獎助;這一來不單造成校際競爭,也在校內製造對立,可謂美意盡失。基本上那與之前幾年的卓越研究計畫大同小異,都是以功利主義掛帥,造成公帑浪費不說,更腐蝕了原本還算單純的國內學術生態,可謂得不償失。
潘朵拉的盒子一旦開啟,想要回到從前也難;既得利益者,更不會輕言放棄。學術圈也是社會縮影,永遠有各式各樣的角力,同時學術界還多一些理想重於現實的書呆子,也就是凡事都有意見、且不會做人的人;彭教授說他每四年得罪一位校長,顯然算一個。問題是國內學術界為什麼要學政界,大小學術主管每三、四年都要更換或重選一回、製造永無止盡的鬥爭?這一點大概不是當初提倡「教授治校」者的本意(美國大學可不是這樣),也是頭一個可以考慮改變的現況。(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彭教授的批評,主要是認為上述做法造成學術界只看量化數字、而不重實質內容,學術中人則淪為論文製造機器,以追求個人名利地位與虛幻的大學排名為目的,而忘了學術研究的真諦。他在文章中說:「不滿於學術風氣的敗壞,而自己無力阻擋」,是讓他提早退休的主因。
彭教授提出的問題之前都有人談過,包括本專欄在內,只不過話說得沒那麼重而已。說實話,國內學術環境先天不良,直到民國七○年代中拜國內經濟起飛與人才回流之賜,才有所好轉。早年政府為了鼓勵研究,設有各種獎勵辦法,像計畫主持人有獎助費、論文發表後有獎助金,以及包括國科會傑出獎在內的大小研究獎項等都是,也收到一定效果,問題則出在獎助辦法帶來的後遺症。
在研究風氣不振的年代,學界大小決策都是由少數大老(不好聽的說法是「學閥」)把持,因而引人詬病。為了講究公平,才有客觀標準的建立,也就是論文的量化。由於SCI/SSCI資料庫提供了每篇論文的引用次數以及期刊的影響指數,因此受到學界青睞。只不過這種只看數字、不看其餘的做法,也造就出一批新學閥,等級比之前的大老可能還差。更嚴重的後果是消磨了學術中人的理想,一切唯功利是問。
再者國內大學經費一向拮据,且限制重重,大學開放設立後,更是僧多粥少,因此才有五年五百億的補助之舉。這本是好事一樁,但問題出在該補助以「邁向世界頂尖大學」這個虛幻的說法為目標,並只針對特定研究領域提供獎助;這一來不單造成校際競爭,也在校內製造對立,可謂美意盡失。基本上那與之前幾年的卓越研究計畫大同小異,都是以功利主義掛帥,造成公帑浪費不說,更腐蝕了原本還算單純的國內學術生態,可謂得不償失。
潘朵拉的盒子一旦開啟,想要回到從前也難;既得利益者,更不會輕言放棄。學術圈也是社會縮影,永遠有各式各樣的角力,同時學術界還多一些理想重於現實的書呆子,也就是凡事都有意見、且不會做人的人;彭教授說他每四年得罪一位校長,顯然算一個。問題是國內學術界為什麼要學政界,大小學術主管每三、四年都要更換或重選一回、製造永無止盡的鬥爭?這一點大概不是當初提倡「教授治校」者的本意(美國大學可不是這樣),也是頭一個可以考慮改變的現況。(作者為生理學教授,科普作家)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