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大師金句 經濟

寰宇投資/大師金句 經濟日報╱2011.05.22提到投資理財,難免讓人心生畏懼,投資人可參考投資大師的至理名言,即使市場瞬息萬變,但好的投資建議經得起考驗。

1.「投資知識,可獲最佳的利息。」──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沒有比教育自己能獲得更大的投資效益,決定投資前應進行必要的調查、學習與分析。

2.「四年來的低點不算空頭的谷底,10到15年低點才是觸底。」──羅傑斯(Jim Rogers)。跌至10到15年的低點並不常見,但確實會發生。空頭時別害怕逆勢操作,大膽行動可能帶來滾滾財富,也可能輸到脫褲。投資自己研究最透徹的產業,準備從谷底攀升。

3.「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巴菲特(Warren Buffett)。股市大跌時準備進場,大漲時準備出場。

4.「股市充斥知道價格、卻不知價值的散戶。」──費雪(Philip Fisher)。不經研究調查就貿然投資,終將導致懊悔的投資決定。

5.「投資安心的標的,鮮少獲利。」──艾諾特(Robert Arnott)。有時要走出安全地帶,才能獲取龐大收益。先了解自己的安全界線,再微步練習跨出。

要了解股市,也要了解自己,能從千載難逢的多頭退場嗎?無法看清自己,最佳投資策略也可能變成災難。

6.「你知道有多少百萬富翁是靠儲蓄致富?」──艾倫(Robert G. Allen)。儲蓄很穩當,但現在利率很低,報酬微乎其微。

7.「投資自己。自己的事業是財富製造機。」──克里梭(Paul Clitheroe)。大家都想致富,但如何實現?從自己能發揮才幹的事業著手。

藉由求學、閱讀或能學到優質技能的工作來投資自己。發掘自己專長,找到可轉化為收入管道的方法。這樣職業才能化為財富製造機。

8.「散戶要堅持做個投資人,而非投機者。」──葛拉漢(Ben Graham)。你是投資人,不是未來預測者。基於事實與分析來下決定,而非高風險的投機預測。

9.「賺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留住多少錢、錢為你發揮的效用,以及能維持多少代。」──清崎(Robert Kiyosaki)。

若你不到30歲就是百萬富翁,40歲就散盡家財,一切只是南柯一夢。謹慎分散風險,學習保護自己的投資組合,才能庇蔭數代子孫。

10.「知道你所持有的,且知道為何要持有。」──投資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在下決定前要做功課。一旦做了決定,確保適時重新評估你的投資組合。今日持股明智,不代表未來該持股也是明智的。

11.「投資應該比較像是看著油漆變乾,或是看著草生長。如果你想要刺激,請拿800美元去拉斯維加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森(Paul Samuelson)。如果你認為投資是種賭博,你就錯了。投資工作需要計畫和耐心。然而,看著收益隨著時間增加,的確讓人興奮。

12.「我不會預先付款。我會先投資,用投資來買帳。」──理財專家蘭西(Dave Ramsey)。這句話是回答「我該付清我的_____(請自行填空),還是為退休而投資?」這個問題的最好答案。不過,信用卡餘額未繳超過三成,如果沒有趕快付清,很可能會變成債務黑洞。基本上,要付清高利率債務,將債務保持低水準。

13.「投資最危險的四個字是─這次不同。」──基金經理人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觀察市場趨勢和歷史,別揣測這個特定時刻的情形和以往不同。舉例來說,投資特定股票或債券基金的重要關鍵,就是要看它至少五年來的表現。

14.「只有當投資人不懂得自己在做什麼時,才有必要進行廣泛的多元投資。」──巴菲特。一開始,多元投資是可取的,但一旦你已經初試身手,並對你的投資標的有信心後,就不妨調整投資組合,並且加碼押注。

15.「經濟會衰退時,股市會下跌。如果你不明白這是常態,那麼你還沒準備好,你的市場操作也不會太好。」──彼得林區。當遇到經濟衰退或市場下跌時,必須堅持到底。景氣會循環,市況會復甦。確定行情復甦時你不會錯失良機。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工程排水量設計 與 暴雨量

  獨家/直擊大巨蛋落下「瀑布」 民眾疑惑問:排水系統呢? 14:35 2021/06/04   中時   張穎齊 中央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有民眾直擊拍下大巨蛋從「蛋頂」沖下的瀑布影片,疑惑直呼「排水系統呢?」。(民眾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木柵路2段109巷口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南湖大橋下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北市消防局門口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六張犁信安街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中央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受颱風及鋒面接近影響,北市中午12時起開始有持續性的強對流發展,市中心有瞬間強降雨,文山、大安及信義區時雨量均超過100毫米,大安及信義區最大10分鐘雨量均超過30毫米,多處積淹水。不過也有民眾直擊拍下大巨蛋從「蛋頂」沖下的瀑布影片,疑惑直呼「排水系統呢?」 北市府表示,目前測得最大累積雨量為大安區福州山站127.5毫米,水利署已發布南港區淹水一級警戒及松山區一級警戒,水利處稍早通知南港區南深陸閘門因為逼近警戒水位,可能隨時關閉。 此外,水利處也已通知各區里,因目前瞬間強降雨遠大於下水道的容量,會有積水狀況發生,如有地下室的應盡速關上防水閘門,減少積水進入地下室造成損失。而木柵路2段109巷口淹水,深約20公分,範圍約100平方公尺,南湖大橋下淹水長度約50公尺、寬度約10尺、深度約50公分。

拆除案 與都更案類似之場景 溝通或方案可能不足

緊急喊停!拆南鐵最後1戶踢鐵板 雙方對峙1小時 鐵道局:今拆除取消 07:42 2020/07/23   中時   鐵道局中工處主任工程司吳志仁宣布今天拆除喊卡。(曹婷婷攝) 字級設定: 小 中 大 特 影》緊急喊卡!拆南鐵最後一戶 雙方對峙1小時 鐵道局今不拆了! 拒拆遷戶陳致曉家門外一度聚集大批警力。(曹婷婷攝) 反對拆遷抗爭者守在大門內。(曹婷婷攝) 警方在7點多撤離,鐵道局隨後宣布取消今天拆除行動。(曹婷婷攝) 台南鐵路地下化強拆作業預計今天清晨6時拆除最後一棟拒拆遷戶、青年路陳致曉家,交通部鐵道局中工處人員和大批警力6點一到在陳宅外宣讀拆除程序於法有據,屋內上百人不斷高呼「反東移、反對徵收」口號,雙方對峙1個多小時後,鐵道局中工處7點20分宣布基於避免衍生衝突,衍生社會成本,今天拆除計畫決定取消。 交通部鐵道局中部工程處主任工程司吳志仁7點20分出面宣布,南鐵地下化是台南重大計畫,但因為考量陳宅有許多人,基於避免造成衝突及衍生不必要社會成本,決定取消。他強調,因全案只剩陳宅拒拆,接下來會傳持續跟陳致曉溝通。 針對鐵道局宣布暫緩任務,陳致曉表示,將討論戰術,「但我不會因此開心,因為今天不攻,明天、後天也會來。」並回嗆「他來我就打!」 反南鐵東移拒拆 自救會長嗆:「歡迎攻進來」 07:12 2020/07/23   中時   反南鐵東移聲援民眾守在待拆戶家中,不願撤離。(李宜杰攝) Facebook   Messenger   Line   Weibo   Twitter   Telegram   複製連結 字級設定: 小 中 大 特 警民仍持續對峙中,鐵道局也釋出善意要溝通。(李宜杰攝) 配合南鐵地下化工程,鐵道局中工處預計今日(23)清晨6時拆除東區青年路陳家。目前反南鐵東移全線自救會長陳致曉與雙親,及超過百名聲援民眾守在陳家客廳,手拉手拒絕撤退,警方及鐵道局人員被拒於門外,並提出要與陳致曉溝通,陳致曉則回嗆「絕不會交涉,歡迎攻進來!」 據悉,目前怪手已進駐陳家後院,百名警力、消防車、救護車也都部署完畢,衝突一觸即發,聲援民眾痛斥「行政訴訟還在打,不要當政黨打

司法改革心

中時社論》司法改革 制度要改心更要改 2017/6/11 下午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1分組第4次增開會議在司法院開會。(黄世麒攝)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5個分組分別進行了3個月的會議,已全部結束。5個分組各自提出數十件改革提議,總量非常可觀,多項分組決議曾引起社會高度爭議,且司法院、法務部、律師團體間顯然有嚴重的價值觀與職務立場衝突,接下來幕僚人員如何進行議題綜整,全體會議如何達成總結性結論,事關改革成敗與國家民主發展,身為媒體必須關注,並適時對社會發出建言與警語。 分組討論議題牽涉甚廣,從金字塔式的訴訟制度、賦予大法官違憲裁判審查權、保障司法程序弱勢方權利、修復式司法法制化,到研究設立商業法院、特別勞動訴訟程序、稅務法庭,到高度政治性的增訂妨害司法公正罪,以切斷政治干擾司法的可能性。此外,還包括調整法官晉用制度、終審法院行公開言詞辯論、研議法庭直播提高司法透明度,及檢察體系的性格定位、刑事訴訟程序從起訴的方法開始改變,到改善判決文書格式以求易懂等。 司法的重要性,這裡就不必再行強調。司法的社會公信力嚴重不足,到達需要召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來開藥方治病的地步,本身就令人痛心疾首。其實司法改革大業,一方面固然有制度上需要調整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有司法人員行為、文化必須大幅檢討改進之處。改革制度需要協調立法、行政、司法甚至考試諸院配合行事,但相對司法相關人員的「革心」,還是比較容易,人的行為與文化改變更困難。台灣民主體制下司法獨立,不受行政及政治干預,為了追求司法獨立的提升而改變司法人員的行為與文化,尤其困難。 改變司法人員的行為與文化具有先天性的困難,在這次司改會議過程中已一覽無遺。這次會議特別引進了半數不具法律背景的委員參與討論,其實就是希望避免法界人士研議司法改革時,閉門造車、諱疾忌醫,甚至護短,成為改革的障礙,但諱疾忌醫甚至護短的毛病仍然不時出現,雖不令人意外,但仍然對會議的進行與成果形成負面的影響。法界人士包括官員、教授、司法從業人士,因為諱疾忌醫甚至護短而在媒體上攻訐,不惜傷害司改會議的社會形象,令人感到遺憾。 諱疾忌醫甚至護短的現象,從議題處理方式的輕重選擇,也可看得出來。關說司法,特別是政治人物包括民意代表關說司法,問題普遍而且觀念嚴重偏頗的程度,從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加上前檢察總長黃世銘的訴訟案件中,就足以一覽無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