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不均 掐住經濟成長動脈 |
收入與財富不均惡化,是全球多數國家30餘年來的長期趨勢。2008年金融海嘯後,失衡問題更受重視:經濟成長減緩,導致貧富不均加劇。 儘管貧富不均與經濟成長的關係複雜,難有定論,許多國家的經驗顯示,極度的不均以及不均的差距擴大,特別是機會不均,確實不利經濟成長。 原因之一為,不均會削弱政治與社會共識,無法做成成長導向的策略與政策。不均可能帶來癱瘓、衝突、不良的政策選擇。證據支持這項觀點,以任何霸道的理由,如民族、種族、宗教理由,系統性排除次團體,特別有害經濟成長。 代間流動(兩代之間社會地位或階級層次的改變)是機會平等的關鍵指標。不均升高,未必會導致代間流動減少,但是支持機會平等的重要工具,如教育、醫療能否普及,確實會影響代間流動。公共教育系統失敗時,高收入者常以私人教育系統取代,對代間流動造成反效果。 不均與經濟成長還有其他關聯。收入和財富高度不均(如南美和非洲國家),往往強化政治影響力不均的後果,導致這些國家不追求包容性的成長模式,決策者一昧設法保護富人財富和攫租的優勢。 機會不均與特權,是破壞社會和諧與穩定,妨礙成長導向政策的劇毒。中國大陸「打貪」為何重要,與大陸所得高度不均較無關,與圈內人享受特權形成的社會緊張較有關,特權已危及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和治國的效率。 過去30年,美國的所得不均持續擴大,反映出全球化與科技變革,至於特權介入決策過程的程度,有待進一步釐清。 不過,追究特權有其必要,原因有二。第一,政策反應有所不同,第二,對社會和諧和社會契約公信力的效應也不同。 所得不均惡化可能誘使決策者走險路:利用舉債,有時伴隨著資產泡沫,支撐消費。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的10年期間,美國就是如此。 那麼,還有什麼方法可用?短期來說,當務之急是讓窮人和失業者獲得收入支持;其次,特別是針對收入差距擴大,是讓所有人普遍獲得高品質公共服務,以教育最為重要。 包容可以維繫社會和政治的凝聚力,進而促進經濟成長、緩解貧富不均產生的效應。一個經濟體無法發揮成長潛能的原因林林總總,但投資不足,尤其是公共部門,是最常見且傷害最大的一種。 (作者Michael Spence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經濟學教授、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