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歐洲和美國等地的高失業是場悲劇,不只會導致總產值降低,還會讓失業者無法成為就業社會的一份子,從而帶來個人和心理成本。 有些擁護緊縮的人說,緊縮是為了提高士氣。支持緊縮的英國首相卡麥隆認為,他的方案降低民眾「對福利的依賴」,恢復人民的「刻苦」,鼓勵「身體力行者、創造者和樂觀面對生命的人」。 某些緊縮計畫也許的確能提高士氣。僧侶在最簡樸的環境中找尋生命的意義,軍隊訓練也被視為塑造性格的良方。但現在實施的財政撙節,卻只會讓人們失業,使失業者的生活充滿被拒絕和被排斥的絕望。 我們都了解,失業一陣子或許是反省、重建人脈和回歸基本價值的良機。部分經濟學家甚至認為,我們能因此享受更多閒暇。凱因斯曾預測,到2030年所得提高將讓平均每日工時減至三小時,每周總工時降至15小時。 但我們都會想找一些有意義的事來做,到最後還是會找個工作。人們似乎渴望每天工作超過三小時,即便是生產線上的工作。所以工作機會也應該是基本自由。 失業是資本主義的產物:不再被需要的人變成多餘。傳統農業社會沒有失業問題。因此,撙節暴露出現代社會缺乏人際連結,及其隱含的士氣成本。 分享工作或許能讓更多人在經濟衰退時保住工作,進而保有自尊。企業在衰退期間可能不會裁撤25%員工,而是縮減工時。所有人都能保住工作,朝凱因斯的理想邁進一步。 但若經濟危機引發的衰退突然加劇,就像我們正經歷的危機,分享工作就出現技術問題,使人們無法突然朝凱因斯等思想家的理想狀態邁進,無法獲得更多閒暇。我們也很難同等減少每個人的工作量,因某些工作與生產呈正比,某些則否。 耶魯大學教授比利在訪問負責設定工資和裁員的企業經理後發現,經理認為在衰退期間縮減所有人的工時和薪資,會重創士氣,讓所有員工都覺得自己快失業。 若工時減少是反映社會逐漸進步,或許人人都會對此感到開心。但如果是突發財務危機導致失業,我們就開心不起來。 這就是為何突如其來的緊縮無法帶動士氣。我們需要一份讓每個人找到目標、透過就業證明自己是社會一份子的社會契約,才能獲得士氣。 因此我們需要財政刺激-最好是同時增稅和擴大支出的減債式刺激。所有就業者增加的債務負擔,都相當於分享工作後減少的工時。 若增稅在政治上不可行,決策當局應推行赤字支出。不管刺激形式為何,重點是要擴大創造就業,讓失業者重返職場。 (作者Robert Shiller是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 |
全文網址: 席勒專欄/救失業 歐美需要財政刺激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956043.shtml#ixzz2Vv41GovZ
Power By udn.com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