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農業、金屬和能源價格下滑,股市卻上漲。全球主要央行採行寬鬆措施是支撐股市的重要因素,但這無法解釋何以大宗商品和能源未受惠。 摩根士丹利公司經濟學家普拉丹(Manoj Pradhan)指出,部分因素是供給面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全球經濟正發生重大結構改變。他說:「美國追求再工業化,意味經濟可能重回永續成長,成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競爭者,而不是過去50年來新興市場出口的消費者。」
除先進科技以外,能源成本降低將使美國得以與中國或其他新興市場競爭。 但美國勞動成本和資金成本相對較高(與中國相比),這意味美國事事都要更講求效率,包括使用大宗商品在內,這不利於未來的就業,但有利美國稅收。 如果確實是美國製造業復甦壓低了大宗商品價格,未來可望出現更多例證。頁岩油和3D列印雖是眾所皆知的潮流,但可能僅處於初期階段。 這對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以及澳洲、俄羅斯和巴西等商品大國來說,都是壞消息,這些國家可能已過度仰賴國際市場對原物料的強勁需求。長期影響複雜難料,但勢將衝擊所有資產價格,包括從貨幣和俯瞰雪梨港口的高檔公寓。 如果其他條件無異,美國公債可能是較佳的投資標的,因為屆時美國不僅能源獨立,且在國內市場製造和銷售更多產品。 這當然是長期趨勢,而且可能因為其他眾多因素(如美國國內疑慮和他地發現新能源蘊藏),導致速度放緩或方向逆轉。到時會有新的贏家和輸家。 但未來五到十年間,投資人有充分的理由留心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並審慎樂觀看待美國資產。 |
全文網址: 美製造業重生 衝擊新興國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952163.shtml#ixzz2VjGY67op
Power By udn.com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