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臺灣地震簡史

從神話傳說到救災體系:臺灣地震簡史

2017/10/02 15:44:41 聯合新聞網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文∕陳怡宏(助理研究員)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不時發生,有時造成重大傷亡。歷史上不同時期有不同族群陸續移居臺灣,在還沒有近代科學解釋之前,臺灣各族群面臨地震時,如何解釋地震?不同時期的臺灣社會如何救災及災後的重建復原呢?

臺灣地震神話傳說

在古代,人們用神話傳說解釋地震,近代則是試圖用科學方法解釋自然現象。兩者背後的意義——意圖給予自然現象合理的解釋——可說是相通的。
臺灣是多震之島,想必原住民有與地震相處的豐富經驗,各族群也留下了關於地震起源的各種傳說,主要說法可分為3大類。首先,支撐大地的動物搖動身體引起地震,這些動物有鹿、熊、魚、牛、蛇、螃蟹、豬;其次則是支撐大地的神(或巨人)引起地震。此外還有世界柱搖動、大地氣息擾動,或是觸怒了神靈等說法。
大嵙崁泰雅族流傳著鹿的神話:「海底下有一隻大鹿,每當牠把耳朵伸出海面就會引起地震;伸出很多,就會引起大地震。古時的地上原本平坦,後來因為那隻鹿的起起伏伏造成了山谷。」日本時代採錄的鄒族阿里山原住民神話——「地震是在地底中一種外貌似牛、名叫『哇茲姆』的獸,搖動牠的身體時所發生的」——與臺灣目前常見的地牛翻身說法有共通之處。
臺東的卑南族認為,「有一個人,只有一隻手一隻腳,手支撐著天,腳支撐著地,這個人動一動就會發生地震。」排灣族Makazayazaya社認為:「古時候,padain社裡有一塊大石,綁上籐子,把它拉動就會發生地震。」
卑南族相傳,為消滅拉拉鄂斯人,一對卑南族兄弟策動上界發動地震。此為陳建年根據神話...
卑南族相傳,為消滅拉拉鄂斯人,一對卑南族兄弟策動上界發動地震。此為陳建年根據神話所繪製的地震後的毀滅情形。(館藏號2005.005.0008)
漢人從17世紀移入臺灣後,也帶入了漢人版本的說法。官方說法主要有陰陽二元說、天誡人事論及臺灣環境說,道光年間(18世紀上半葉)來臺任官的姚瑩著有〈臺灣地震說(己亥五月)〉可說是集大成著作,姚氏認為:「臺灣在大海中,波濤朝夕鼓盪」,所以容易使屬「陰」的土地陰陽失調,陰氣過盛,而導致震動。人也是陰陽二氣所組成,如果政治不修,人民怨氣累積,就會陰陽不協,引起地震災變。至於漢人民間的說法,則有神靈作用、地牛或鼇魚載地等。
綜上可知,古代的人們在面臨地震這種無法預測的天災時,試圖用原有的宗教信仰體系或是身邊可見的動物等來想像地震的成因;漢人官吏則採用知識份子用以理解天象的天人感應說。

150年前的臺南大地震

當我們將年代拉近來看,大約距今150年前,臺灣社會又會如何面對地震呢?臺灣西部在1839~1862年間,大地震發生相當頻繁,有1839年嘉義地震、1845年臺中地震、1848年彰化地震,及1862年臺南地震等4次大規模地震。其中以1862年6月7日,推估芮氏規模6.7的臺南地震最為嚴重,因臺南為人煙稠密之地,死亡人數估計高達1,700人,房屋毀損達8,735間,是1900年前臺灣傷亡最慘重的地震。
清官方事後清查災情,罹難者給予「收埋錢」,大人1兩,小孩5錢;瓦屋傾毀1間5錢,草房2錢5分。官府認為當時稻米已經收割,無須另外撥付賑災經費,所以當時救災與重建主要是依靠民間的力量為主。嘉南地區許多廟宇因震災毀損,廟宇既是信仰中心也是村落居民的議事場所,亟需重建,不幸中之大幸,此時期正好是交趾陶匠師葉王活躍的時代,在各地廟宇留下不少珍貴作品,從廟宇的重建碑文,也可以窺見當時地震的情形。
茅港尾的仕紳黃清淵也在《茅港尾紀略》中,對於1862年的臺南地震慘狀留下珍貴紀錄。「迨及五月拾壹日亥刻,乃有怪聲起自東北來。始聞知恍若遠雷,繼則翻江作浪,坤輿箕播。樹末一拂,幾與地齊。屋宇一傾,如同山倒。瞬息萬聲怒號,又轟然一聲,而三座峨巍之天后宮亦圮。此時淒涼之聲,雜然而出……其死亡之慘,未若此時之慘,其棺木一時告罄,或用草薦,或釘門扉,甚至用龍骨車之車桶以代之。」茅港尾位於現今的臺南市下營區,該次地震當地死亡172人,房屋倒塌,亡者眾多導致棺木供不應求,也只能匆匆用草蓆或可以取得的木材包裹下葬,可見其慘狀「厥後餘震未遏,一日數驚,且聞玉枕山崩數百仞,而曾文溪之地盤亦陷。雖存餘屋,不敢入宿……」。山崩、地盤塌陷以及持續的餘震,都使得人心惶惶。
此為1862年臺南大地震後,臺南市的福德祠重建時的碑記,其中描述地震情景,「夜地...
此為1862年臺南大地震後,臺南市的福德祠重建時的碑記,其中描述地震情景,「夜地大震,塌倒民房數百間。」(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這次的地震還有後續效應:傳說在該次地震之後,每到元宵節前後會出現言行舉止怪異的女性,人們認為是蜘蛛精作怪,因此臺南新化朝天宮開始有「新化十八嬈」神明繞境儀式,藉由繞境來鎮壓蜘蛛精,使社會回歸常態,久而久之成為當地的重要祭典之一。反映了清領時期的臺灣人在面對天災地變時,除物質重建外,人們也透過地域廟宇的再興及儀式來安定民心。

日本時代的新竹臺中州地震

相較於清領時期官方的甚少投入,進入日本時代後,國家對救災介入頗深。1895年後臺灣成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當時的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已轉型為近代國家型態,也建立起近代軍隊及官僚體制,除可用於日常行政運作及戰爭之外,發生緊急事故時,國家也能大量動員軍隊、警察及人民一齊投入救災。此外,這時期的臺灣民間也發動自力救災及援助金募集等活動,近代的報刊媒體於傳播地震消息時也扮演重要角色。
日本時代傷亡最嚴重的地震,發生於1935年4月21日的清晨6點2分,芮氏規模7.1,史稱新竹臺中州地震,總計有3,200餘人死亡,近1萬2,000 人受傷,數萬棟房屋倒塌或毀損,災民數十萬,是臺灣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臺日畫報》為臺灣日日新報發行之大眾雜誌,於1935年4月新竹臺中大地震發生後,...
《臺日畫報》為臺灣日日新報發行之大眾雜誌,於1935年4月新竹臺中大地震發生後,5月即刊登地震相關報導專輯。(館藏號2016.003.0164)
《臺灣中部大震災寫真帖》中所收錄的大甲郡役内的救護状況。(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提...
《臺灣中部大震災寫真帖》中所收錄的大甲郡役内的救護状況。(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除了報章雜誌外,也有人透過灌錄臺語唱片的方式來報導地震。汪思明的〈大震災新竹州下〉有「南庄佮公館 親像鬼門關 悲慘到這款 好得青年團 州內緊不幸 外位調壯丁 厝倒誠僥倖 連警官著鬥清 政府愛百姓 派人清身屍 有人壓無死 臨時設公醫」等念白,提到的就是國家如何動員救災的過程,包含了青年團、壯丁團、警察及公醫等,這些都是平時國家維持地方控制的基層組織。此外,臺灣人傳統上忌諱觸碰橫死者的屍體,因此屍體搬運許多是由來自日本內地的警察所協助。
此次天災,日本並未錯過實際展演天皇「惠澤臺灣人民」的機會。災後3日,日本政府決定從天皇的「內帑金」(皇室經費)撥出10萬日圓賑災,「御下賜金」給臺灣總督,再將這筆費用分給災民,死者10圓,房屋全毀者1圓20錢。金額雖微薄,官方卻大肆宣傳,宣稱是心懷慈悲天皇的饋禮,災民要到役場廣場前,接受嚴肅的領受儀式。而此筆費用不能亂用,必須用於購買日本國旗、神龕等物品。
本物件為天皇、皇后發放御下賜金時,由臺中州知事所寫關於此發放的緣由,強調「聖恩無...
本物件為天皇、皇后發放御下賜金時,由臺中州知事所寫關於此發放的緣由,強調「聖恩無窮,至仁至慈」。(郭双富提供)

1999年921地震

二次大戰結束後,臺灣有數十年沒有大地震發生,直到1999年發生芮氏規模7.3的921地震,是戰後臺灣最嚴重的災害型地震,共有2,400餘人死亡、失蹤,數萬棟房屋倒塌。此次震災中,非政府組織的志工積極投入救災,地域社會也重新團結,結合社區營造,一起建立新的家園。
此次地震,許多古蹟受損,各界投入大量資源修復這些共同的文化資產,也將嚴重毀損的臺中霧峰光復國中,轉化為921地震教育園區,部分受損建築構件則收藏至臺史博。我們也看到過去少見的記錄震災的畫作,如謝招治阿嬷繪出她記憶中921志工及居民住在帳棚中的情景。

記憶的保存

從神話傳說時期到近代為止,對於地震的成因經歷了從神話到科學的解釋,然而人們在面對天災時的恐懼與驚慌,仍是共通的。近代前夕、清領時期的人民注重於廟宇重建,顯示信仰是地方重要的寄託,也是凝聚地域社會的重要象徵。
移墾時期的臺灣,官方力量有限,多依靠民間自力救濟,而日本時代的臺灣,官方積極介入救災,從氣象觀測、災情調查,到動員軍警、青年團、壯丁團等從上到下的力量。災後,也由國家強制推動市區改正等都市計畫,強調須由居民「部落振興」,在國家指導下進行自力重建,國家權力介入之深可見一般。
與戰前相對照,戰後90年代,921地震發生之時,除了國家權力介入外,非政府組織、志工團體等積極投入災後救援及心靈重建,代表了戰後數十年的民主化歷程,臺灣公民社會的逐漸成形。地震後,除了物質與心靈重建之外,文化及生活記憶的保存也開始被重視,如我們記憶猶新的2016年206地震,臺史博積極協助搶救與修復維冠大樓中居民的生活記憶物件,試圖為災民保留記憶,成為重新站起來的動力。歷史上地震救災體系的變遷,也正是一部臺灣社會歷史的縮影。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土耳其11省的規模7.8強震

  土耳其震後13天…3獲救1不治 逾百萬災民住帳篷 2023-02-19 19:23   世界日報/  土耳其 土耳其強震遇難人數已超過4萬,有超過100萬人被迫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美聯社 BBC報導,截至18日, 土耳其 和 敘利亞 因 強震 遇難人數超過4.6萬,且可能還會增加,土耳其有超過100萬人被迫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土耳其強震後第13天,當地媒體報導,搜救隊今天從瓦礫堆中救出3名生還者,其中一名是孩童。不過,當中一人送醫後不治。 土耳其災難管理機構稱,土耳其的遇難人數已超過4萬,還有許多人仍埋在廢墟中,生還希望渺茫。土環境部長庫魯姆表示,相關部門已派出超過7000人到震區,排查超過48萬棟建築物,其中6萬多座損毀嚴重,需緊急拆除,另有近2萬座建築物中度受損。司法部稱,至今有300多人涉嫌應對在地震中倒塌的劣質建築負責,其中超過80人已經被捕。 這起土耳其現代空前災難使得國內約有26萬4000棟公寓被毀,還有許多人失蹤。目前土耳其的死亡人數計有4萬642名,鄰國敘利亞通報的罹難數則超過5800人,但敘國已經多日沒有更新數據。許多國際救難隊已離開廣大的地震災區,但土、敘國內救難隊仍持續在已被夷為平地的建築廢墟中搜尋生還者。 世界各地清真寺18日為土、敘兩國罹難者舉行非現場殯禮,由於災難規模龐大,許多罹難者都無法接受完整的葬禮。 此外,20年來,基礎建設一向是土耳其執政黨「正義發展黨」(AKP)的主打賣點,但此次地震造成嚴重死傷, 厄多安 政府在5月的大選恐面臨苦戰。 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分析師艾利姆稱,這場地震使之前所有的 民調 結果變得無關緊要。受地震影響的10省中,阿德亞曼等6省是執政黨的傳統票倉。考慮到許多災民因房屋倒塌沒有地址、通訊中斷,選舉可能延後。但是根據土耳其憲法,除非戰爭爆發,否則選舉不能延後超過1個月。 土耳其 敘利亞 強震 民調 厄多安

業界對抑制房價手段 的 反映

  不動產聯盟總會林正雄:高房價政府也是推手 應停止重稅 2023-01-16 22:02   經濟日報/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16)日指出,這波房價高漲主因惡性通膨所致,尤其政府重稅也是推手之一。他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等,才能促進房市發展健康化。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提供。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今(16)日指出,這波 房價 高漲主因惡性 通膨 所致,尤其政府重稅也是推手之一,政府接連打房只會讓台灣經濟出現破口。他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等才能促進房市發展健康化。 他指出,近年房價高漲係因通貨膨脹,使各項原物料大幅上漲,全國缺工已經不只是民間 營建業 的大問題,連政府的公共工程都面臨人力短缺的難解課題,尤其營建署在2020年發布的營造業經濟調查報告顯示,全國營建業已缺工近12萬人,2022年以來,營建業的缺工的數字更是呈倍數成長。 他表示,營建業缺工問題亦使工資不斷墊高,在工料雙漲情況下,業者只能反映成本,這也是目前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然而營造物價高漲是國際貿易問題,不易緩解,但「缺工」問題,政府可以透過制度適度鬆綁,修正外籍移工引進規定來解決,如此才能根本解決高房價問題,才是各黨能否獲得「執政」的關鍵! 另外,林正雄強調,政府歷次打房政策與金融限縮,以及大環境通膨,使得業者經營成本增加,諸多限制與稅制閉鎖期違反市場自然運作,連帶使消費者選擇減少。經過兩年多來的強力打房,民眾們應該要清醒了,政府以加徵重稅來打房,其實無助平抑房價,反而重重傷害了眾多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 林正雄呼籲,政府要「解決缺工」、「停止重稅」,不要再以重稅打房,尊重市場機制,才是房市健康化的開始。

台灣建築獎 PRIZE OF ARCHITECTURE

  土建築師打敗普立茲克獎大師 橫山書法館奪台灣建築獎 2022-11-03 01:22   聯合報 坐落於桃園大園、由新世代建築師潘天壹設計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奪得2022台灣建築獎首獎。圖/潘天壹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2022台灣 建築 獎昨公布得主。新世代建築師潘天壹設計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奪得首獎。普立茲克獎得主庫哈斯與姚仁喜合作的北藝中心、普立茲克獎得主坂茂與石昭永合作的南美館,則與德光教會、巨大集團全球營運總部並列佳作。本土建築師打敗兩位普立茲克獎得主,評審形容,台灣建築獎得主潘天壹年紀雖輕,作品卻能同時展現「隽永中有淡淡驚喜」的兩種張力,為喧囂的時代帶來安定的力量,奪得今年建築獎首獎。 橫山書法館與埤塘為鄰,潘天壹以篆刻硯石為意象,將五個硯石內斂而分散地放置於埤塘旁,形成流動的書寫地景。評審認為本案利用東方的合院概念,塑造現代園林遊園式觀瞻,將書法的意境用建築表現。整體呈現安靜、平和、穩健,有驚奇但不吵雜,節奏疏密拿捏得宜。 評審團召集人劉培森指出,潘天壹將建築物拆散成尺度小的院落式組織,空間處理切合主題。他把內部空間的氛圍處理得非常好,讓人感到心靈的沉澱,節奏上又出現不同的層次。當訪客從外界進入內部,層次的處理非常精彩,感受水平空間的寧靜之時,看到天花板的結構,又能感受到趣味性。潘天壹年紀輕、卻有相當成熟的表現,「30年前覺得台灣建築水準差國際一大截,30年後覺得有許多年輕建築師慢慢冒出、令人欣喜。」 橫山書法藝術館從設計到完成花費四年。潘天壹透露,四年過程中「經歷很大的逆轉過程」,到現在都還覺得有一些「未完成」,希望透過獎項啟動學習和陪伴。他認為,建築作品並非完工之後便停止,「每個案子都是孩子、屬於這個地方、擁有自己的生命力」。迄今他每個月都會去看橫山書法館,「看地景如何陪伴民眾、繼續它的旅程」,也希望在建築的發展過程中,學習如何回應社會責任。 潘天壹是新世代建築師中,罕見從未出國留學的「土建築師」。問他心中的「台灣建築」是什麼?他形容是「只有在台灣才看得到的台灣建築」,從中可以找到社會、文化與產業脈動的浮現。他認為,台灣的大環境比較少談書法、台灣文化,因為資訊都是「和洋混合」的強勢文化衝擊,在這種衝擊之下,大家習慣浸泡在張力之中,失去對自己文化內在的表述。他認為,如果將台灣建築獎歷屆的建築師連起來,他們都在串連台灣的DNA,「只要串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