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仍有3大風險
* 2009-12-08 * 工商時報
華爾街日報週一在其專欄「展望(The Ouklook)」中發出警告,儘管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目前看來已告解除,然而並不代表可能再次引發金融風暴的系統性風險已告消失。
華爾街日報指出,事實上目前仍有三大系統性風險存在。第一項是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全球銀行業已自金融風暴中逐漸復原,有些規模甚至還超過風暴之前的水準。根據估計,以資產計全球10大銀行所擁有的資產佔全球銀行資產的比率高達70%,遠高於3年前的59%。
銀行規模越大,也就代表其結構越複雜,而在所謂「大到不能倒」的原則之下,各國政府可能也益發不敢讓這些銀行例閉。因此,如果這些銀行再度出現危機,勢必還需要以納稅人的血汗錢來營救。
然而有些經濟學家擔心,銀行的規模越大,若是發生危機,其所需要的紓困金額也將會越多,而政府最終可能無力負擔,或是無法再靠借貸來籌資挹注。
第二項系統性風險是在市場方面,金融風暴使得為信用違約提供保險的信用衍生性商品市場規模大增,然而參與此一市場的大都是如摩根大通等大型銀行。
根據估計,此一市場1年可為銀行業帶來100億美元的營收。專家擔心,如果再度爆發信用緊縮危機,此一市場也將崩潰。而最令人擔心的是,目前主管機構根本不知道這些銀行或相關業者在此一市場的曝險程度有多高。
第三項系統性風險是在於全球的經濟失衡。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人民所得與支出間的差距過大,以致美國必須向海外,主要是中國等亞洲國家借貸來彌補之間的差距。而亞洲國家之所以有錢借給美國,則是靠著儲存把產品賣給美國消費者所賺得的錢。
然而這樣的儲蓄熱潮可能會引發新一波的泡沫。國際間希望靠著敦促中國的人民幣升值來紓緩這樣的失衡狀況,然而華爾街日報指出,即使如此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其他新興出口國如越南等未來可能會取代中國的位置。長期的解決之道是亞洲消費者增加支出,而美國消費者則擴大儲蓄。
* 2009-12-08 * 工商時報
華爾街日報週一在其專欄「展望(The Ouklook)」中發出警告,儘管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目前看來已告解除,然而並不代表可能再次引發金融風暴的系統性風險已告消失。
華爾街日報指出,事實上目前仍有三大系統性風險存在。第一項是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全球銀行業已自金融風暴中逐漸復原,有些規模甚至還超過風暴之前的水準。根據估計,以資產計全球10大銀行所擁有的資產佔全球銀行資產的比率高達70%,遠高於3年前的59%。
銀行規模越大,也就代表其結構越複雜,而在所謂「大到不能倒」的原則之下,各國政府可能也益發不敢讓這些銀行例閉。因此,如果這些銀行再度出現危機,勢必還需要以納稅人的血汗錢來營救。
然而有些經濟學家擔心,銀行的規模越大,若是發生危機,其所需要的紓困金額也將會越多,而政府最終可能無力負擔,或是無法再靠借貸來籌資挹注。
第二項系統性風險是在市場方面,金融風暴使得為信用違約提供保險的信用衍生性商品市場規模大增,然而參與此一市場的大都是如摩根大通等大型銀行。
根據估計,此一市場1年可為銀行業帶來100億美元的營收。專家擔心,如果再度爆發信用緊縮危機,此一市場也將崩潰。而最令人擔心的是,目前主管機構根本不知道這些銀行或相關業者在此一市場的曝險程度有多高。
第三項系統性風險是在於全球的經濟失衡。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人民所得與支出間的差距過大,以致美國必須向海外,主要是中國等亞洲國家借貸來彌補之間的差距。而亞洲國家之所以有錢借給美國,則是靠著儲存把產品賣給美國消費者所賺得的錢。
然而這樣的儲蓄熱潮可能會引發新一波的泡沫。國際間希望靠著敦促中國的人民幣升值來紓緩這樣的失衡狀況,然而華爾街日報指出,即使如此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其他新興出口國如越南等未來可能會取代中國的位置。長期的解決之道是亞洲消費者增加支出,而美國消費者則擴大儲蓄。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