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哥本哈根會議:一場權與錢的拔河

社論-哥本哈根會議:一場權與錢的拔河 * 2009-12-08* 工商時報
日本在兩個「失落的十年」間,有一類電視節目相當受歡迎,就是教人如何勒緊褲帶過日子。通常節約達人會針對入不敷出的家庭訂做家計省錢方案,然後要求家庭成員照表操課;由於窮困感迫在眉睫,受輔導的家人多半會認真執行,等到月底看到收支再度平衡的計帳簿,大夥喜極而泣,為自己的努力欣然相擁……

那麼,有什麼議題是世界公民共同的燃眉之急?昨天起至18日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告訴你,答案是「因應地球暖化」;它的重要性大到全球有110個國家的領導人會親自出席,包括要到挪威奧斯陸受頒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也會順道與會。

如果「因應地球暖化」對舉世而言,就像搶救貧窮之於個別家庭般急切,各國有沒有可能協商出一份新的節能減碳分工表,認真照表操課,然後到結算日歡喜收割呢?前張分工表「京都議定書」從1997年簽署到2005年生效,各國立法程序走了8年,執行4年的結果七折八扣,眼見2012年就將失效,顯示眾人之事無人管。現在大家雖然同意到哥本哈根重啟爐灶,但好的開始未必是成功的一半。

沒有人能否定哥本哈根會議的立意良善,歐巴馬為了彌補前朝府會拒絕京都議定書的愧疚,日前也首度提出減碳目標,以2005年為基準,到 2020年減少17%、2030年減少42%、2050年減少83%。但美國拋磚(承諾遠低於歐盟與日本)就想引玉,換取開發中國家的大幅讓步,不啻天方夜譚。畢竟現在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經濟實力已非吳下阿蒙,況且已開發國家將委外代工所製造的二氧化碳也要算在接單國的帳上,可謂是可忍孰不可忍!

因此,可以預見,哥本哈根會議終究是一場權與錢的拔河賽,就算勉強達成接續京都議定書的共識,未來如何說服各國立法機構快速審批還是一大難題。先不論歐巴馬的減碳承諾是否標準太低,美國國會就未必支持;另一個府會對立的例子是澳洲,總理陸克文的減碳法案尚未出國門,就被國會二度否決,哥本哈根會後,先要面對的是解散國會的政治課題。

然而,哥本哈根會議達不成結論,就一定是場災難?溫室效應先驅詹姆士.韓森(James Hansen)卻不這麼想。根據報載,韓森強調,氣候變遷對世界領袖,應如同奴隸問題之於美國總統林肯,納粹主義之於英國首相邱吉爾般,是不能妥協的議題,不是透過協議減少40%或50%就可以交差了事,而是必須徹底貫徹執行。因此,他反對各國積極推動「以鄰為壑」的碳交易政策。

韓森曾擔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環保策士,高爾在2000年總統大選險輸小布希之後,以「不願面對的真相」紀錄片提醒世人溫室效應的可怕,也為自己贏得諾貝爾和平獎,進而成為全球首位碳富豪,但譽之所至,謗亦隨之。如今他的策士韓森眼見京都議定書的執行效果不彰,反而讓碳交易假環保之名,成為有心人伺機炒作的新產品,擔心哥本哈根會議重蹈覆轍,制定出另一個可供討價還價的減碳配額,才會語重心長地「祝福」哥本哈根會議最好崩盤,以免「已開發國家不圖改變,開發中國家從碳交易中獲利,結果卻無助於改善全球溫室效應」。

雖然近年來有不少論者質疑韓森「溫室效應是人禍」的論點,但地球日益暖化是不爭的事實。韓森的反省指出了一個重點,問題不在於大家如何「共同」因應,而是「個別」國家如何看待節能減碳的大哉問。美國身為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如果不願意痛下決心減排,最終必然自作自受。同理,台灣蕞爾小國,人均碳排放量卻高居全球第22,多年來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兩端搖擺,心存僥倖地期盼「溫室效應不是人為所致」,最終也難免面對必須作出選擇的攤牌時刻。

西諺有云:「到地獄去的路是善意鋪陳的。」只有善意,沒有破釜沉舟的做法,永遠達不到目標,再多的「2012」、再多的「明天過後」、再多的「不能面對的真相」,都只是好萊塢吸金的恐嚇行銷,以及市場炒作綠能概念股的利器而已。

不論哥本哈根會議將達成何種結論,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步步逼近,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本該致力提昇公民環保意識,加速推動溫減法的立法時程,因勢利導讓高污染產業轉型,培植綠色產業順勢接棒。這些事知易行難,在選戰中不易討喜,卻攸關國家的長遠發展。如何不讓台灣因為過度開發而變成溫室效應肆虐下的「沉淪之島」,這是全體國人共同面臨的挑戰,朝野都要有破釜沉舟加速應對的決心!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工程排水量設計 與 暴雨量

  獨家/直擊大巨蛋落下「瀑布」 民眾疑惑問:排水系統呢? 14:35 2021/06/04   中時   張穎齊 中央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有民眾直擊拍下大巨蛋從「蛋頂」沖下的瀑布影片,疑惑直呼「排水系統呢?」。(民眾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木柵路2段109巷口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南湖大橋下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北市消防局門口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六張犁信安街淹水。(北市府提供/張穎齊台北傳真) 中央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受颱風及鋒面接近影響,北市中午12時起開始有持續性的強對流發展,市中心有瞬間強降雨,文山、大安及信義區時雨量均超過100毫米,大安及信義區最大10分鐘雨量均超過30毫米,多處積淹水。不過也有民眾直擊拍下大巨蛋從「蛋頂」沖下的瀑布影片,疑惑直呼「排水系統呢?」 北市府表示,目前測得最大累積雨量為大安區福州山站127.5毫米,水利署已發布南港區淹水一級警戒及松山區一級警戒,水利處稍早通知南港區南深陸閘門因為逼近警戒水位,可能隨時關閉。 此外,水利處也已通知各區里,因目前瞬間強降雨遠大於下水道的容量,會有積水狀況發生,如有地下室的應盡速關上防水閘門,減少積水進入地下室造成損失。而木柵路2段109巷口淹水,深約20公分,範圍約100平方公尺,南湖大橋下淹水長度約50公尺、寬度約10尺、深度約50公分。

拆除案 與都更案類似之場景 溝通或方案可能不足

緊急喊停!拆南鐵最後1戶踢鐵板 雙方對峙1小時 鐵道局:今拆除取消 07:42 2020/07/23   中時   鐵道局中工處主任工程司吳志仁宣布今天拆除喊卡。(曹婷婷攝) 字級設定: 小 中 大 特 影》緊急喊卡!拆南鐵最後一戶 雙方對峙1小時 鐵道局今不拆了! 拒拆遷戶陳致曉家門外一度聚集大批警力。(曹婷婷攝) 反對拆遷抗爭者守在大門內。(曹婷婷攝) 警方在7點多撤離,鐵道局隨後宣布取消今天拆除行動。(曹婷婷攝) 台南鐵路地下化強拆作業預計今天清晨6時拆除最後一棟拒拆遷戶、青年路陳致曉家,交通部鐵道局中工處人員和大批警力6點一到在陳宅外宣讀拆除程序於法有據,屋內上百人不斷高呼「反東移、反對徵收」口號,雙方對峙1個多小時後,鐵道局中工處7點20分宣布基於避免衍生衝突,衍生社會成本,今天拆除計畫決定取消。 交通部鐵道局中部工程處主任工程司吳志仁7點20分出面宣布,南鐵地下化是台南重大計畫,但因為考量陳宅有許多人,基於避免造成衝突及衍生不必要社會成本,決定取消。他強調,因全案只剩陳宅拒拆,接下來會傳持續跟陳致曉溝通。 針對鐵道局宣布暫緩任務,陳致曉表示,將討論戰術,「但我不會因此開心,因為今天不攻,明天、後天也會來。」並回嗆「他來我就打!」 反南鐵東移拒拆 自救會長嗆:「歡迎攻進來」 07:12 2020/07/23   中時   反南鐵東移聲援民眾守在待拆戶家中,不願撤離。(李宜杰攝) Facebook   Messenger   Line   Weibo   Twitter   Telegram   複製連結 字級設定: 小 中 大 特 警民仍持續對峙中,鐵道局也釋出善意要溝通。(李宜杰攝) 配合南鐵地下化工程,鐵道局中工處預計今日(23)清晨6時拆除東區青年路陳家。目前反南鐵東移全線自救會長陳致曉與雙親,及超過百名聲援民眾守在陳家客廳,手拉手拒絕撤退,警方及鐵道局人員被拒於門外,並提出要與陳致曉溝通,陳致曉則回嗆「絕不會交涉,歡迎攻進來!」 據悉,目前怪手已進駐陳家後院,百名警力、消防車、救護車也都部署完畢,衝突一觸即發,聲援民眾痛斥「行政訴訟還在打,不要當政黨打

司法改革心

中時社論》司法改革 制度要改心更要改 2017/6/11 下午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第1分組第4次增開會議在司法院開會。(黄世麒攝)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5個分組分別進行了3個月的會議,已全部結束。5個分組各自提出數十件改革提議,總量非常可觀,多項分組決議曾引起社會高度爭議,且司法院、法務部、律師團體間顯然有嚴重的價值觀與職務立場衝突,接下來幕僚人員如何進行議題綜整,全體會議如何達成總結性結論,事關改革成敗與國家民主發展,身為媒體必須關注,並適時對社會發出建言與警語。 分組討論議題牽涉甚廣,從金字塔式的訴訟制度、賦予大法官違憲裁判審查權、保障司法程序弱勢方權利、修復式司法法制化,到研究設立商業法院、特別勞動訴訟程序、稅務法庭,到高度政治性的增訂妨害司法公正罪,以切斷政治干擾司法的可能性。此外,還包括調整法官晉用制度、終審法院行公開言詞辯論、研議法庭直播提高司法透明度,及檢察體系的性格定位、刑事訴訟程序從起訴的方法開始改變,到改善判決文書格式以求易懂等。 司法的重要性,這裡就不必再行強調。司法的社會公信力嚴重不足,到達需要召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來開藥方治病的地步,本身就令人痛心疾首。其實司法改革大業,一方面固然有制度上需要調整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有司法人員行為、文化必須大幅檢討改進之處。改革制度需要協調立法、行政、司法甚至考試諸院配合行事,但相對司法相關人員的「革心」,還是比較容易,人的行為與文化改變更困難。台灣民主體制下司法獨立,不受行政及政治干預,為了追求司法獨立的提升而改變司法人員的行為與文化,尤其困難。 改變司法人員的行為與文化具有先天性的困難,在這次司改會議過程中已一覽無遺。這次會議特別引進了半數不具法律背景的委員參與討論,其實就是希望避免法界人士研議司法改革時,閉門造車、諱疾忌醫,甚至護短,成為改革的障礙,但諱疾忌醫甚至護短的毛病仍然不時出現,雖不令人意外,但仍然對會議的進行與成果形成負面的影響。法界人士包括官員、教授、司法從業人士,因為諱疾忌醫甚至護短而在媒體上攻訐,不惜傷害司改會議的社會形象,令人感到遺憾。 諱疾忌醫甚至護短的現象,從議題處理方式的輕重選擇,也可看得出來。關說司法,特別是政治人物包括民意代表關說司法,問題普遍而且觀念嚴重偏頗的程度,從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加上前檢察總長黃世銘的訴訟案件中,就足以一覽無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