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思維 拖垮台灣人才競爭態勢* 2011-04-30中國時報台灣到底還有多少人才競爭優勢?二○○六年包括台大教授巫和懋、朱家祥、政大教授霍德明在內的學術界菁英前進北京,當時,即已敲響台灣人才結構M型化的警鐘。因為低廉工資,一度在全球化資金移動過程中,成為微薄獲益者的底層「勞力」,如今因為全球資金移往更廉價的國度,就業機會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不必附著於本土本鄉的上層「腦力」,頂著出類拔萃的腦袋,就能出外打天下,全球趴趴走。
整整五年過去了,台灣上層腦力外移的情況全無紓解,猶有甚者,人才外移從大陸、香港到新加坡,台灣竟成為華人世界競爭力最弱的地區。當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曾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外移人才中,高技能人口所占比例高達六成以上,排名全球第一。
五年前的「第一」,已然讓人心驚。今年,中國大陸推出十二五計畫後,全面推動在大陸卅八個省市試點,要複製台灣的工研院,一出手就衝著台灣工研院的高階主管,同樣的薪資,只是從新台幣變成人民幣,四、五倍薪資的誘因,能不吸引人嗎?莫怪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大嘆,再拿不出辦法,工研院要解體了。
從學界、醫界、科技界,人才陸續西進,如今撞球好手吳珈慶都要入籍大陸,吳珈慶因為新加坡轉籍問題被撞協封殺兩年,很難想像,兩年不能出賽的選手怎麼度過難熬的七百多天?吳珈慶說,「我只是離開台灣,不是離開撞球;離開撞球的我,才真的什麼都不是!」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人才心生「我什麼都不是」的感慨?
根據《時報周刊》報導,曾經為和艦案陷入司法官司五年的聯電名譽董事長曹興誠,在官司全部告一段落後,毅然決然放棄中華民國國籍,選擇持有新加坡單一國籍。曹興誠笑談自己打官司,「就像是進了動物園和猴子打架,打贏了,有什麼好鼓掌的?」自認是講究邏輯理性的人,只好選擇適合理性的人居住的國度。他的感慨來自司法,但對更多外移的高端人才而言,類似感慨充斥各領域,均可適用。
馬英九總統以「國安危機」形容台灣人才外流的情狀,並指示前政務委員陳添枝在國安會提出專案報告。根據其報告,二○一○年底,台灣人僅在上海地區常住人口就高達七十萬以上,多數是高技術的科研管理人才。反觀台灣從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迄二○一○年,廿三年間,移入工作的四十九萬三千多人口中,只有百分之二點二七,即一萬人是白領的高端人才。台灣人才結構的M型化更趨劇烈,反映的是台灣面對全球競爭壓力的優勢急遽加速下滑。
台灣拿出了什麼辦法?不論是香港、新加坡、大陸,甚至南韓,都採取廣開大門的做法,國籍不重要,薪水不是問題,陳添枝以台大經濟系為例,今年面試五位台灣海外博士,結果竟無人報到,這些人才全部轉到香港、新加坡、大陸和日本,他們能拿到的薪資是台灣能給的三倍以上。
新加坡擴大移入人才和外地學生,同樣受到家長們的抱怨,認為此舉讓他們的孩子面對更大競爭,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這麼說,「這些外地聰明的孩子不跟我們同一團隊,就會加入中國或印度的團隊。」
說來諷刺,被中華民國推翻的清朝,任用外國人的氣魄和見識都遠遠超過現代化、全球化的今日。當年,外國工程師遍布海關,外籍人士從軍隊、教育到工程建設部門,無所不在,一位韓籍人士金簡甚至官至工部侍郎。
回顧前人的氣魄,看看鄰國的視野,再想想台灣的狹隘。台灣的大學因少子化,許多學校都面臨經營不下去的困境,對於陸生來台就讀,我們還要三限五卡;當他國以三、五倍,甚到多加一個○,十倍薪資全團隊挖角台灣的生技醫療人才時,台灣全方位抓肥貓,高薪彷彿成為人才的原罪;更甭提部分政客在審查大法官資格時,不在法學素養上把關,反而針對是否曾有外國居留權的資歷大加炒作,如果這種作為都可以被容許,誰還想為台灣貢獻一己之力呢!
「民粹足以亡國啊!」不要小看陳添枝語重心長的提醒。沒有人才,就做不到產業轉型,做不到產業轉型就無法維繫成長,在全球競爭版圖上,台灣這個亮點勢將愈來愈黯淡,政府部門不能再咄咄長嘆,而要拿出具體辦法,台灣,沒有這麼多個五年可以空耗。
整整五年過去了,台灣上層腦力外移的情況全無紓解,猶有甚者,人才外移從大陸、香港到新加坡,台灣竟成為華人世界競爭力最弱的地區。當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曾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外移人才中,高技能人口所占比例高達六成以上,排名全球第一。
五年前的「第一」,已然讓人心驚。今年,中國大陸推出十二五計畫後,全面推動在大陸卅八個省市試點,要複製台灣的工研院,一出手就衝著台灣工研院的高階主管,同樣的薪資,只是從新台幣變成人民幣,四、五倍薪資的誘因,能不吸引人嗎?莫怪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大嘆,再拿不出辦法,工研院要解體了。
從學界、醫界、科技界,人才陸續西進,如今撞球好手吳珈慶都要入籍大陸,吳珈慶因為新加坡轉籍問題被撞協封殺兩年,很難想像,兩年不能出賽的選手怎麼度過難熬的七百多天?吳珈慶說,「我只是離開台灣,不是離開撞球;離開撞球的我,才真的什麼都不是!」台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人才心生「我什麼都不是」的感慨?
根據《時報周刊》報導,曾經為和艦案陷入司法官司五年的聯電名譽董事長曹興誠,在官司全部告一段落後,毅然決然放棄中華民國國籍,選擇持有新加坡單一國籍。曹興誠笑談自己打官司,「就像是進了動物園和猴子打架,打贏了,有什麼好鼓掌的?」自認是講究邏輯理性的人,只好選擇適合理性的人居住的國度。他的感慨來自司法,但對更多外移的高端人才而言,類似感慨充斥各領域,均可適用。
馬英九總統以「國安危機」形容台灣人才外流的情狀,並指示前政務委員陳添枝在國安會提出專案報告。根據其報告,二○一○年底,台灣人僅在上海地區常住人口就高達七十萬以上,多數是高技術的科研管理人才。反觀台灣從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迄二○一○年,廿三年間,移入工作的四十九萬三千多人口中,只有百分之二點二七,即一萬人是白領的高端人才。台灣人才結構的M型化更趨劇烈,反映的是台灣面對全球競爭壓力的優勢急遽加速下滑。
台灣拿出了什麼辦法?不論是香港、新加坡、大陸,甚至南韓,都採取廣開大門的做法,國籍不重要,薪水不是問題,陳添枝以台大經濟系為例,今年面試五位台灣海外博士,結果竟無人報到,這些人才全部轉到香港、新加坡、大陸和日本,他們能拿到的薪資是台灣能給的三倍以上。
新加坡擴大移入人才和外地學生,同樣受到家長們的抱怨,認為此舉讓他們的孩子面對更大競爭,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這麼說,「這些外地聰明的孩子不跟我們同一團隊,就會加入中國或印度的團隊。」
說來諷刺,被中華民國推翻的清朝,任用外國人的氣魄和見識都遠遠超過現代化、全球化的今日。當年,外國工程師遍布海關,外籍人士從軍隊、教育到工程建設部門,無所不在,一位韓籍人士金簡甚至官至工部侍郎。
回顧前人的氣魄,看看鄰國的視野,再想想台灣的狹隘。台灣的大學因少子化,許多學校都面臨經營不下去的困境,對於陸生來台就讀,我們還要三限五卡;當他國以三、五倍,甚到多加一個○,十倍薪資全團隊挖角台灣的生技醫療人才時,台灣全方位抓肥貓,高薪彷彿成為人才的原罪;更甭提部分政客在審查大法官資格時,不在法學素養上把關,反而針對是否曾有外國居留權的資歷大加炒作,如果這種作為都可以被容許,誰還想為台灣貢獻一己之力呢!
「民粹足以亡國啊!」不要小看陳添枝語重心長的提醒。沒有人才,就做不到產業轉型,做不到產業轉型就無法維繫成長,在全球競爭版圖上,台灣這個亮點勢將愈來愈黯淡,政府部門不能再咄咄長嘆,而要拿出具體辦法,台灣,沒有這麼多個五年可以空耗。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