嗆聲皮凱提
法國「明星」經濟學家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強調富裕國家的貧富差距擴大;他的主張雖飽受批評,但這些批評都不如麻省理工學院26歲的博士生羅格利(Matthew Rognlie)更一針見血。
他去年首次在部落格上發表450字的評論文章,挑戰皮凱提的說法;今年3月20日他又到知名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發表報告,進一步指出皮凱提書中的瑕疵。
羅格利預計明年才會拿到博士學位,以26歲之齡就能到布魯金斯研究所發表論文,算一算至今大概也只有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沙克斯(Jeffrey Sachs)締造過類似的紀錄。
皮凱提主張,長期間財富的報酬率高於經濟成長率(g>r),使國民所得分配給資本家的比率上升,分配給勞工的比率下降,是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主因。未來此一趨勢仍將持續。
羅格利對此種主張提出三點主要批評。
第一,已有多位評論者指出,資本的報酬率在長期間會下降,而非如皮凱提所說的居高不下,主因報酬遞減法則。
羅格利更擴大探討此點,強調皮凱提對現代資本的報酬率有「膨風」之誤。現代的資本,例如軟體等,折舊速度比過去的設備快得多。
像大型金屬壓鑄機可以用幾十年,但資料管理軟體最多幾年就會被淘汰,這表示財富的淨報酬率未必會持續提高,因為資本的報酬雖增加,但資本家卻必須再投資。
第二,羅格利發現財富報酬率雖提高,但並未對所有投資做平均分配。從1970年以來,住宅以外資產的報酬率其實相當穩定,而資本報酬率提高的原因幾乎完全在於房價上漲。
第三,皮凱提認為勞工分享所得的比率會持續下降,是基於資本(例如機器人)很容易取代勞工。但是如果大量的資本都與住宅有關,那麼「資本取代勞工」就不會像皮凱提所說的那樣容易。
羅格利的說法當然也有可遭批評之處,例如他顯然低估了科技進步對貧富差距擴大的影響,科技進步會使資本更容易取代勞工,或使勞工集中在生活成本高昂的城市裡。
但他觀察到真正搶到財富分配大餅的是住宅所有者,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擁有住宅者的人數絕對比避險基金經理人要多,因此得到好處的人當然也很多,而並非像皮凱提所說只有少數資本家受益。
另外,既然住宅是使貧富差距擴大的最重要肇因,那麼皮凱提所主張的「富人稅」便不是正確的因應作法。政府也不該限制新住宅建案的開發,讓更多人靠著擁有住宅而獲得更高的資本報酬,以緩和貧富差距。
皮凱提在他的「鉅著」中,的確沒有把住宅這項財富列為中心議題;但一些政治人物卻可能借用他的主張,來推動計畫經濟制度,結果反而使住宅興建備受限制,不能讓更多人靠擁有住宅而享有較高的資本報酬,這顯然與皮凱提「反貧富不均」的基本立場背道而馳。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