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不再唯「美」獨尊…
2015-04-13 02:22:00 經濟日報 桑默斯過去一個月或許會成為美國失去全球經濟體系擔保人角色的歷史性時刻。確實,美國曾遭遇好幾次挫折,也有獨斷獨行的時候,例如1971年的尼克森震撼,終結了美元與黃金聯繫的金本位制度。但我想不出從1944年布列敦森林協議之後有任何事件,比得上中國欲成立新的大型機構、而美國卻無法說服數十個昔日盟友不要加入。
這些策略與戰術的失敗早在意料中,且應促使各界全面檢視美國對待全球經濟的方法。隨著中國經濟規模大到可與美國匹敵、加上新興市場經濟規模已達全球一半,全球經濟架構正需要大幅調整。來自美國各方的政治壓力,正在讓這個架構愈來愈難以運作。
美國無法兌現改革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承諾,加上美國支持的政策阻礙其他國家透過既有機構取得融資,促使中國創立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AIIB)。雖然執行的方法有討論空間,但更重要的是策略。以下是美國領導人應謹記在心的三個法則。
第一,美國領導者必須在國內成立跨黨派基金會,不受流俗的虛偽影響,也不能追求自我利益。只要美國有一個主要政黨反對所有貿易協定,另一個拒絕提供資金給國際組織,美國就無法在塑造全球經濟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無論在國際或國內政治,中產階級都最重要。目前似乎主流的全球議題涵蓋了精英階級對智慧財產權、投資保障和監管協調的關注,以及對貧民和後世的道德關心,唯獨對中產階級卻甚少聞問。不能照顧工業國家勞動階級的方法,長期而言不可能行得通。
第三,我們或許正邁向資金充沛、通縮壓力沉重的世界。需求有很長一段時間會短缺。市場預期到2020年,大型工業化國家的實質利率可能難以攀越零以上多少,也無法達到通膨目標。未來的優先要務必然是提倡投資,而非施行撙節。現行系統把調整的負擔放在「借錢」的國家,但這個世界需要一個對稱的系統,讓「盈餘」國也承受壓力。
以上法則只是開端,未來還有很多問題要面對,包括全球公共財、以這個時代需要的速度與明確採取行動、政府與非政府行為者間的合作等。重要的是,過去一個月來發生的事不要被未來的歷史學家視為一個時代的結束,而是一記警告。
(作者Lawrence Summers為前美國財政部長,現任哈佛大學教授/編譯余曉惠)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