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主義陰影 遮蔽太陽能 |
全球最大的反傾銷爭端終於在7月底達成和解,中國同意以約定的最低價格向歐盟出口太陽能面板。這樣的解決方式比歐盟原擬對中國製太陽能面板課徵47.6%的關稅溫和許多。不過,這和解對消費者和環境而言,都不是個好結果。 中國和歐盟的爭端與中美爭端相似。去年秋季,美國商務部判定中國傾銷(一般定義為以低於成本銷售),對自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面板課徵24%到36%不等的關稅。中國則還以顏色,也以美國對中國傾銷多晶矽為由,對自美國進口這種太陽能面板的關鍵材料實施超過50%的關稅。 太陽能面板爭端看似褊狹,卻直指全球化長期爭論的核心議題。反全球化人士最有力的論據是,即使自由貿易整體上有利經濟成長,但也可能破壞環保等重大公共利益。按著名的「向下競爭」(race to the bottom)假說,貿易開放的國家所實施的環保規定,往往比不開放的國家寬鬆。 但貿易也可能對環境產生有利的影響。各國分工專業化讓人得到更多想要的東西,像是清潔的空氣和飲水。貿易降低生產成本之餘,也能像造福其他領域一樣有益環境。 如此來看,貿易全球化究竟對環境是有害還是有利?若干對跨國資料的實證研究發現,全球化對各地的二氧化硫等環境惡化指標有正面效益。只要這些國家在中央層級擁有有效的治理機制,貿易和經濟成長會使他們更有辦法潔淨自己的空氣。但是也有證據顯示,貿易和經濟成長會加劇其他形態的環境惡化,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 太陽能產業是貿易有益空氣品質的最佳例證。質疑者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太陽能成本過高,在大規模補貼下,太陽能所占發電量也只能增加幾個百分點。支持者則反駁,暫時給予適度補貼可擴大產業規模,有了規模和經驗之後,即可大幅降低成本。 但支持者過度看重政府補貼,卻忽略了國際貿易。國際貿易近年來對太陽能技術的發展帶來非常正面的影響,中國面板供應大增,降低了成本。目前的保護主義可能扭轉這個進展。若少了中國的廉價面板,帶動歐洲產業的補貼如今又因財政因素銳減,太陽能在歐洲所占比率恐怕遠不如環保人士的目標。 全球太陽能面板產業,無論中國、歐洲、美國,都處於產能過剩的情況。因此,維持全球供需平衡的市場價格低於長期單位平均成本(其中包括分擔建廠的成本)。但是市場價格並未低於工廠建成後維持營運的短期成本。 換句話說,當美國或歐盟認定中國「傾銷」太陽能面板,或者當中國認定美國「傾銷」多晶矽,他們只看單位平均成本而非邊際成本。按這個標準,每一次商店的清倉促銷都成了傾銷行為。 有人把中國太陽能面板出口所達成的協議,與過去鋼鐵及消費電子業「自動出口限制」或「有秩序的行銷協議」相提並論。1980年代最著名的是日本承諾對美汽車出口的限制和協議,但美國汽車製造商終究難以和小而省油的日本進口車抗衡。最後回復自由貿易時,美國人的荷包和空氣品質反而因此受益(美國汽車業也被迫更有效率)。 30年前的汽車自由貿易對環境有利。如今的太陽能設備也是如此。西方人應該感謝中國面板生產商對太陽能自立發展所做的貢獻,而不是藉貿易保護的反傾銷措施來懲罰中國。 (作者Jeffrey Frankel是哈佛大學資本形成與經濟成長學教授、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劉忠勇) |
全文網址: 佛蘭克專欄/保護主義陰影 遮蔽太陽能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090268.shtml#ixzz2bi7pLdSO
Power By udn.com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