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繁榮…全球新使命
2015-02-10 03:02:00 經濟日報
全球經濟地理正在改變,經濟重陷停滯的恐懼籠罩歐元區、日本已陷入衰退,美國去年下半年的經濟表現雖相對強勁,但結束量化寬鬆(QE)令全球憂心不已。在此同時,新興經濟體持續表現優異,印度和印尼每年經濟成長逾5%、馬來西亞成長6%,中國則超過7%。
如果以購買力平價(PPP)衡量,全球變化的幅度就很明顯。根據去年公布的2011年數據,以經過PPP調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來看,目前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超越德國和日本,中國則在去年擠下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時間估計是在10月10日。
但即使經濟蓬勃發展,開發中國家有許多人口仍處於極度貧窮。以全球來看,貧窮線的定義是經PPP調整後每日收入1.25美元,許多人批評這個標準低到驚人。但真正令人驚訝的是,全球近10億人口生活在這條線以下,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馬達加斯加、賴比瑞亞和蒲隆地逾80%的人口。
全球貧窮問題會如此棘手,原因之一是它仍不太受到非貧窮人口關注。參加討論全球貧窮議題的人大多不認識任何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即使有也很少,這是全球經濟隔離很嚴重的證據。如果貧窮有傳染性,貧窮人口會比現在少很多。
幸運的是,公民社會團體及國際組織不約而同為貧窮發聲,已在全球掀起終結貧窮的運動。愈來愈多人同意全球貧窮不只是窮人的問題。道德憤慨雖然重要,卻不足以催生政策,決策者不只需要數據,也需要分析數據的能力,這兩者一樣重要。
打擊貧窮的第一個任務是判斷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舉例來說,有人提議把「提供所有成年人工作」納入今年公布的千禧年發展目標後續框架。這是不可能達成的目標,所有規模合理的經濟體都會有一些人失業。事實上,有少數人失業還可能有助於促進經濟發展,宣稱「就業」是權利其實違背「權利」一詞的涵義。
其次,人們必須承認經濟體很複雜,而且互相連結。舉例來說,印鈔票補助1,000座村莊居民的政策聽起來不錯,對整體經濟卻未必有益。撒錢或許能提高獲補助村莊的生活水準,但也可能推升全國糧食成本,導致未獲補助的村莊居民陷入貧窮。個體經濟干預會影響總體經濟,是貧窮揮之不去的重要原因,即使這些干預立意良善。
貧窮無法根除的另一個原因是,世界一直存在不平等,在許多地區還日益嚴重。目前全球不平等已達到不合理的程度,2013年世界銀行首度表示,每個社會應以邁向「共享繁榮」為使命,把這個詞彙引進日常生活。不可否認的是,世界一定存在某種程度的不平等。事實上,就像失業一樣,有限的不平等能驅動競爭及成長,值得追求,但當今不平等的現象實在太嚴重且太普遍,只會被譴責。
根據粗略計算,全球前50大富豪的財富合計1.5兆美元,相當於印尼GDP的175%,或比日本外匯存底略多。如果這筆財富的年報酬率為8%,這50人的年收入接近最窮10億人口(即生活在貧窮線下者)總和。
這是人類的一大失敗。隨著2015年到來,我們須考慮採取政策及干預來抑制這種極度不平等。我們必須這麼做,這不只是出於正義感,也是因為在極度不平等的世界,最窮的居民即使有投票權也無法發聲。
一言以蔽之,極度不平等對民主是一大打擊。
(作者Kaushik Basu是世界銀行資深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康乃爾大學經濟學教授/編譯林文彬)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