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都中心成立後 創造1400億經濟效益?李鴻源:定位不明 恐疊床架屋
蔡政府規畫成立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推動都更及管理社會住宅。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昨聞訊直言,「聽起來有點怪」,因為,都更的關鍵在於執行面,如今弄了一個定位不明的行政法人,屆時如何與營建署、地方政府分工,恐有疊床架屋之嫌。
李鴻源指出,中央的政策、法規從頭到尾都可行,問題是地方政府在實務上碰到釘子戶時,首長有無意志力、肩膀擔起責任,以及如何處理參與戶權利義務關係、資訊公開透明等。
李鴻源表示,如果住都中心要成功,除了權責相符外,必須有兵有將、有專業及資金,否則「沒有籌碼去玩遊戲」。目前懂實務的多是建商、營建署及地方都更單位,如今又在他們頭上設置行政法人,再向外找專家學者籌組委員會,恐與現有體系產生衝突。
李鴻源並舉例,如果找來的都是大有來頭的「超級巨星」,可「直達天聽」,屆時營建署長、內政部長如何處理?一般大型都更計畫都須先經地方都市審議委員會通過,再送內政部都委會,到時候住都中心主導的案子是要過還是不要過?又要如何審查?
前台北市副市長、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對國家住都中心樂觀其成,但落實上有三大隱憂,分別是如何找到對的人主事,易衍生與地方政府搶績效爭議,以及世大運選手村位置較偏,未來恐淪為燙手山芋。
張金鶚說,社會住宅與都更都不好辦,政府願動用資源,成立新單位推動當然是好事一椿,但其中也有不少隱憂。首先,增加新機構,最關鍵是要找到對的人,如人不對,就做不了事。
社會住宅部分,張金鶚說,政府喊出8年20萬戶,其中12萬戶是新蓋,其他8萬戶是空餘屋調整出來,惟未來要新蓋,會與地方產生競合關係。他認為,國家住都中心應扮演協助角色為主,協助地方辦理社會住宅與都更。
台北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發言人彭龍三則強調,國家住都中心除非為公共利益進行大面積規畫,不應再把民間土地畫入,委託民間業者辦理都更,將淪為炒房。
(中國時報)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