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
* 2009-06-19 * 中國時報 * 【翁啟惠】
身為科學家的我,常樂觀地想,或許50年之後,我們以矽元素為主的晶片可能已進入博物館,機器人及類似人腦的電腦可能變成很平常,氣候變遷問題可能已獲得解決,癌症及老化可能不再是問題,而生命的起源也有了答案,甚至太空旅遊也不再是夢想……。
二十幾年前我展開獨立的學術研究生涯時,因為好奇而對醣分子科學產生興趣。經過多年的研究,我發現醣分子和很多疾病有關,如病毒的感染,癌細胞的擴散及免疫系統的功能,皆與細胞表面的醣分子息息相關。最近幾年證實,研究醣分子科學可以解決很多重要的生物問題、發展新的生技醫藥產品,增進人們的身體健康。
學術的研究是為了探討未知及解決人類的問題,所以不斷地找出最好的策略及方法,如果失敗了,也可把經驗分享給他人,對自己也是一種學習。例如研究愛滋病的最終目標是終止此一嚴重的傳染疾病,而解決的方法應是發展疫苗或其他藥物,目前為止技術上仍有相當大的困難,也尚未成功,所以必須投入研發。
又如今年新流感病毒H1N1的疫情造成全球民眾十分恐慌,最近,中研院與台大合作,研發出可抗禽流感與人流感的新藥「零流感」,其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比「克流感」強20倍,亦可抑制對克流感已有抗藥性的變種流感病毒。這些學術研究工作,都是希望以專業的知識來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挑戰,提出更周全的應變措施,以減緩人類的不安,而這也是研究者所肩負的重要使命與最終目標。
●
在知識經濟的衝擊與鄰近新興經濟體崛起的雙重挑戰下,台灣地區逐漸出現經濟成長趨緩的問題。毫無疑問,「創新」是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考慮台灣產業的現況,我認為應強化價值鏈(value chain)中的轉譯研究,向前銜接優質基礎研究、向後攻佔商業化的機會。目前我國生技產業已建構優質的臨床研究及醫療體系、健全的研發暨生產環境,並具有尊重及保護智財權等諸多優勢。因此,台灣具有極佳的機會和條件,加速推動生技產業的發展。除了生技外,行政院正在推動的包含綠能、醫療、農業、觀光及文創等五大新興產業,學研界都在扮演奠基的角色,期待經過這一番的創新轉型,我國的經濟及生活水平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中央研究院多年來致力於將研究成果透過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技術移轉回饋社會,以協助我國各項產業發展,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過去10年來,累積之智慧財產佔全國1/3左右,且已與業界簽署近400件技術授權合約。
走入社會、貼近民眾的作為,都是出於學者一股「經世致用」的熱誠。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志業,不應該、也無法自閉於象牙塔中,而需走入人群、與社會脈動相結合。身為研究者,由社會中汲取資源而成長,我們絕不能忘記學術研究承載著知識傳承與創造,及文化提升的社會責任。
身為科學家的我,常樂觀地想,或許50年之後,我們會看到從資訊、至奈米、至材料、至生技有突破性的進展,以矽元素為主的晶片可能已進入博物館,機器人及類似人腦的電腦可能變成很平常,氣候變遷問題可能已獲得解決,癌症及老化可能不再是問題,而生命的起源也有了答案,甚至太空旅遊也不再是夢想。但我更願意想見,人們在學習克服這些共同難題的同時,除了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外,也學會了尊重差異以及更有包容的心。有智慧的政治家,不單只著眼於一國一己的利益,也會放眼於世界的福祉。先進的科學家不單只在意科技的突破,更在意它所帶來的後果。
(本文為作者六月八日在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專題演講的精采摘要)
* 2009-06-19 * 中國時報 * 【翁啟惠】
身為科學家的我,常樂觀地想,或許50年之後,我們以矽元素為主的晶片可能已進入博物館,機器人及類似人腦的電腦可能變成很平常,氣候變遷問題可能已獲得解決,癌症及老化可能不再是問題,而生命的起源也有了答案,甚至太空旅遊也不再是夢想……。
二十幾年前我展開獨立的學術研究生涯時,因為好奇而對醣分子科學產生興趣。經過多年的研究,我發現醣分子和很多疾病有關,如病毒的感染,癌細胞的擴散及免疫系統的功能,皆與細胞表面的醣分子息息相關。最近幾年證實,研究醣分子科學可以解決很多重要的生物問題、發展新的生技醫藥產品,增進人們的身體健康。
學術的研究是為了探討未知及解決人類的問題,所以不斷地找出最好的策略及方法,如果失敗了,也可把經驗分享給他人,對自己也是一種學習。例如研究愛滋病的最終目標是終止此一嚴重的傳染疾病,而解決的方法應是發展疫苗或其他藥物,目前為止技術上仍有相當大的困難,也尚未成功,所以必須投入研發。
又如今年新流感病毒H1N1的疫情造成全球民眾十分恐慌,最近,中研院與台大合作,研發出可抗禽流感與人流感的新藥「零流感」,其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比「克流感」強20倍,亦可抑制對克流感已有抗藥性的變種流感病毒。這些學術研究工作,都是希望以專業的知識來面對充滿不確定的挑戰,提出更周全的應變措施,以減緩人類的不安,而這也是研究者所肩負的重要使命與最終目標。
●
在知識經濟的衝擊與鄰近新興經濟體崛起的雙重挑戰下,台灣地區逐漸出現經濟成長趨緩的問題。毫無疑問,「創新」是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考慮台灣產業的現況,我認為應強化價值鏈(value chain)中的轉譯研究,向前銜接優質基礎研究、向後攻佔商業化的機會。目前我國生技產業已建構優質的臨床研究及醫療體系、健全的研發暨生產環境,並具有尊重及保護智財權等諸多優勢。因此,台灣具有極佳的機會和條件,加速推動生技產業的發展。除了生技外,行政院正在推動的包含綠能、醫療、農業、觀光及文創等五大新興產業,學研界都在扮演奠基的角色,期待經過這一番的創新轉型,我國的經濟及生活水平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中央研究院多年來致力於將研究成果透過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技術移轉回饋社會,以協助我國各項產業發展,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過去10年來,累積之智慧財產佔全國1/3左右,且已與業界簽署近400件技術授權合約。
走入社會、貼近民眾的作為,都是出於學者一股「經世致用」的熱誠。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志業,不應該、也無法自閉於象牙塔中,而需走入人群、與社會脈動相結合。身為研究者,由社會中汲取資源而成長,我們絕不能忘記學術研究承載著知識傳承與創造,及文化提升的社會責任。
身為科學家的我,常樂觀地想,或許50年之後,我們會看到從資訊、至奈米、至材料、至生技有突破性的進展,以矽元素為主的晶片可能已進入博物館,機器人及類似人腦的電腦可能變成很平常,氣候變遷問題可能已獲得解決,癌症及老化可能不再是問題,而生命的起源也有了答案,甚至太空旅遊也不再是夢想。但我更願意想見,人們在學習克服這些共同難題的同時,除了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外,也學會了尊重差異以及更有包容的心。有智慧的政治家,不單只著眼於一國一己的利益,也會放眼於世界的福祉。先進的科學家不單只在意科技的突破,更在意它所帶來的後果。
(本文為作者六月八日在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專題演講的精采摘要)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