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當代建築/大學傳播科學系館
‧徐純一 2009/08/18
巴塞隆納老城區裡最重要的文化機構,集結於以當代美術館與藝術中心為樞紐的區域。其中唯一的私立機構,即是位於當代美術館左後方的私立大學傳播科學系館。
【前言】
Facultad de Ciencias de la Comunicación
大學傳播科學系館 1994-1996
Dani Freixes, Vicente Miranda, Vicenc Bou & Eulália Gonzalez
延續巴塞隆納當代美術館的水平長窗,傳播科學系館以可閉合的鋁百葉水平窗共同圍合開放中庭,並添加了另類的拓延。
巴塞隆納老城區裡最重要的文化機構,集結於以當代美術館與藝術中心為樞紐的區域。其中唯一的私立機構,即是位於當代美術館左後方的私立大學傳播科學系館。這占地1000平方公尺的長方形基地,其後方與當代文化中心以及當代美術館共同圍合一座種植法國梧桐樹的廣場。其中的一短向側立面臨老城單向車道的窄巷,另一短向面與當代美術館短側面及鄰棟民宅無開口的牆共同圍塑出一處小面積廣場。而長向立面之一與民宅共享同一牆體,另一長向立面則面對梧桐樹廣場。
傳播科學系館臨法國梧桐樹廣場出口處的形體。
左圖:端點懸凸量體與毗鄰為背景的牆面。 右圖:鄰接當代美術館廣場的短向立面。
加泰隆尼亞文化館大門框出的前後景。
朝法國梧桐樹廣場的水平長窗切分立面。
平面的配置在簡單中夾帶部分的複雜性,牽引出局部樓層在高度上多層次的區劃。地面以上是五樓半,於地面一樓部分設置局部的夾層。地上層短軸方向,區分為兩種高度不同的樓層,與民宅相鄰的四分之一短向寬的部分是二樓半高,另外四分之三寬的部分則是五樓半高。臨窄街向的量體高度也極富變化,由三樓半漸次退縮,同時遞增高度為四樓半與五樓半。臨小廣場的量體分布與對立的另一窄向面相反,其下方兩層半向內退縮,讓上方量體懸突,以定位自身的辨識,同時加深了地面層廣場的深度。
此外,立面形貌簡潔,且由於適切回應四向差異的環境,獲得豐富又令人覺得自然的表情。臨窄街部分的一樓是入口門廳及行政辦公室,其餘樓層是教師及行政辦公與頂樓的交誼空間,長方形主空間的一樓是餐廳暨咖啡飲料及閱讀室,二樓配置兩間一0八個座位的教室與圖書館,三樓是一間兩百個座位與另一間八十個座位的教室及會議室,四樓則配置四間皆為六十個座位的教室與閱讀室,頂樓則放置了十四間十四個座位的討論式小教室。
(本文轉載自徐純一新書《看見西班牙,看見當代建築的活力》,原點出版)
‧徐純一 2009/08/18
巴塞隆納老城區裡最重要的文化機構,集結於以當代美術館與藝術中心為樞紐的區域。其中唯一的私立機構,即是位於當代美術館左後方的私立大學傳播科學系館。
【前言】
Facultad de Ciencias de la Comunicación
大學傳播科學系館 1994-1996
Dani Freixes, Vicente Miranda, Vicenc Bou & Eulália Gonzalez
延續巴塞隆納當代美術館的水平長窗,傳播科學系館以可閉合的鋁百葉水平窗共同圍合開放中庭,並添加了另類的拓延。
巴塞隆納老城區裡最重要的文化機構,集結於以當代美術館與藝術中心為樞紐的區域。其中唯一的私立機構,即是位於當代美術館左後方的私立大學傳播科學系館。這占地1000平方公尺的長方形基地,其後方與當代文化中心以及當代美術館共同圍合一座種植法國梧桐樹的廣場。其中的一短向側立面臨老城單向車道的窄巷,另一短向面與當代美術館短側面及鄰棟民宅無開口的牆共同圍塑出一處小面積廣場。而長向立面之一與民宅共享同一牆體,另一長向立面則面對梧桐樹廣場。
傳播科學系館臨法國梧桐樹廣場出口處的形體。
左圖:端點懸凸量體與毗鄰為背景的牆面。 右圖:鄰接當代美術館廣場的短向立面。
加泰隆尼亞文化館大門框出的前後景。
朝法國梧桐樹廣場的水平長窗切分立面。
平面的配置在簡單中夾帶部分的複雜性,牽引出局部樓層在高度上多層次的區劃。地面以上是五樓半,於地面一樓部分設置局部的夾層。地上層短軸方向,區分為兩種高度不同的樓層,與民宅相鄰的四分之一短向寬的部分是二樓半高,另外四分之三寬的部分則是五樓半高。臨窄街向的量體高度也極富變化,由三樓半漸次退縮,同時遞增高度為四樓半與五樓半。臨小廣場的量體分布與對立的另一窄向面相反,其下方兩層半向內退縮,讓上方量體懸突,以定位自身的辨識,同時加深了地面層廣場的深度。
此外,立面形貌簡潔,且由於適切回應四向差異的環境,獲得豐富又令人覺得自然的表情。臨窄街部分的一樓是入口門廳及行政辦公室,其餘樓層是教師及行政辦公與頂樓的交誼空間,長方形主空間的一樓是餐廳暨咖啡飲料及閱讀室,二樓配置兩間一0八個座位的教室與圖書館,三樓是一間兩百個座位與另一間八十個座位的教室及會議室,四樓則配置四間皆為六十個座位的教室與閱讀室,頂樓則放置了十四間十四個座位的討論式小教室。
(本文轉載自徐純一新書《看見西班牙,看見當代建築的活力》,原點出版)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