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1 01:02 工商時報 台灣壽險市場一年有新台幣9,000億元到1兆元的新契約保費,但外商壽險公司經營近20年,竟搶不到10%的市場,且5年來有近10家陸續出售或打算出售,外商壽險公司在台家數占率可能從原本的50%以上降為2~3成,業者直言,台灣已快變成外商壽險沙漠。
目前留在台灣的外商壽險公司,不含合資公司,共有11家,去年全年合計新契約保費833億元,市占率8.4%左右,其中僅有3家市占率逾1%以上,今年首季本國壽險公司停售效應及外商壽險出走陰霾下,11家外商壽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更只有207億元,市占降為6.7%,若扣除傳出出售或可能出售的公司,外商壽險新契約市占率可能降為不到5%。
想退場...卻賣不掉
合計近5年已有5家外商壽險公司出售成為本土壽險業,再加上近期市場再爆外商壽險出走潮,傳有4~5家外商壽險「打算走」,業者指出,主要是外商壽險在台賺不到錢,現在留下來的公司多面臨想退場卻賣不掉,繼續留在台灣又必須再花更多錢,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賺到錢的窘境。
也有外商壽險公司如安盛人壽想重回台灣,或有其他壽險公司評估進入台灣市場,但政府除了擔心這些外商無法長期經營,再次「玩弄」台灣保戶感情,也希望比照外銀接手問題金融機構經驗,要求外商接手問題保險或其他外商準備脫手的合資壽險股權,讓想進來的人也未必進得來。
保險業者回想,台灣在1987年開放美國保險業來台,1994年則是全面開放各國保險業來台設立據點,極盛時期有美商大都會、AIG、紐約人壽、保德信、ACE、CIGNA(信諾);荷商ING、全球;德商安聯;英商保誠、法商法國巴黎集團、法國安盛、加拿大商宏利等來台。
這20年間,外商壽險公司在台投資逾新台幣1,200億元,但除了AIG從南山人壽上賺回不少紅利,其餘壽險公司頂多近年有些小獲利以外,業者指出,有些外商到出售時已經虧損了10多年,都還沒有損益兩平。
利差損糟 外商搖頭
台灣壽險市場在1994年後即未設進入門檻,外商壽險在台亦享有國民待遇,可獨資、可經營業務項目與本國完全相同、通路也不設限。
壽險業人士指出,2008年ING安泰人壽因為歐洲要實施IFRSs,台灣高利率保單造成的利差損,可能需要歐洲母公司增提新台幣數千億元的準備金,在評估資源有效運用下,ING決定以6億美元,將在台子公司出售給富邦金控,自此開響外商壽險業出走潮第一槍。
之後有保誠人壽將在台業務員通路及相關資產以1元,賣給中國人壽,但保誠人壽仍在台經營;荷商全球人壽出售給中瑋一、瑞泰人壽出售給中壽;接著金融海嘯爆發,AIG集團發生財務危機,2011年出售最賺錢的台灣子公司南山人壽;美國大都會人壽亦出售在台子公司給中信金控。
業者指出,政府一次次對壽險業祭出監理暫行措施、擴大投資項目,無奈10年低利率環境,加重利差損壓力;壽險殺價吸金搶市占率,外商壽險公司根本搶不到通路,也展現不出商品特色,隨著主要金控紛紛設立或買下自家壽險公司,外商壽險依賴的銀行通路也將不保。
此外,歐美經濟前景未明,也讓不少外商壽險母公司決定結束亞洲布點,將資源集中在母國發展,業者表示,內憂外患下,可以預見,台灣的外商壽險公司可能愈來愈少。
目前留在台灣的外商壽險公司,不含合資公司,共有11家,去年全年合計新契約保費833億元,市占率8.4%左右,其中僅有3家市占率逾1%以上,今年首季本國壽險公司停售效應及外商壽險出走陰霾下,11家外商壽險公司新契約保費更只有207億元,市占降為6.7%,若扣除傳出出售或可能出售的公司,外商壽險新契約市占率可能降為不到5%。
想退場...卻賣不掉
合計近5年已有5家外商壽險公司出售成為本土壽險業,再加上近期市場再爆外商壽險出走潮,傳有4~5家外商壽險「打算走」,業者指出,主要是外商壽險在台賺不到錢,現在留下來的公司多面臨想退場卻賣不掉,繼續留在台灣又必須再花更多錢,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賺到錢的窘境。
也有外商壽險公司如安盛人壽想重回台灣,或有其他壽險公司評估進入台灣市場,但政府除了擔心這些外商無法長期經營,再次「玩弄」台灣保戶感情,也希望比照外銀接手問題金融機構經驗,要求外商接手問題保險或其他外商準備脫手的合資壽險股權,讓想進來的人也未必進得來。
保險業者回想,台灣在1987年開放美國保險業來台,1994年則是全面開放各國保險業來台設立據點,極盛時期有美商大都會、AIG、紐約人壽、保德信、ACE、CIGNA(信諾);荷商ING、全球;德商安聯;英商保誠、法商法國巴黎集團、法國安盛、加拿大商宏利等來台。
這20年間,外商壽險公司在台投資逾新台幣1,200億元,但除了AIG從南山人壽上賺回不少紅利,其餘壽險公司頂多近年有些小獲利以外,業者指出,有些外商到出售時已經虧損了10多年,都還沒有損益兩平。
利差損糟 外商搖頭
台灣壽險市場在1994年後即未設進入門檻,外商壽險在台亦享有國民待遇,可獨資、可經營業務項目與本國完全相同、通路也不設限。
壽險業人士指出,2008年ING安泰人壽因為歐洲要實施IFRSs,台灣高利率保單造成的利差損,可能需要歐洲母公司增提新台幣數千億元的準備金,在評估資源有效運用下,ING決定以6億美元,將在台子公司出售給富邦金控,自此開響外商壽險業出走潮第一槍。
之後有保誠人壽將在台業務員通路及相關資產以1元,賣給中國人壽,但保誠人壽仍在台經營;荷商全球人壽出售給中瑋一、瑞泰人壽出售給中壽;接著金融海嘯爆發,AIG集團發生財務危機,2011年出售最賺錢的台灣子公司南山人壽;美國大都會人壽亦出售在台子公司給中信金控。
業者指出,政府一次次對壽險業祭出監理暫行措施、擴大投資項目,無奈10年低利率環境,加重利差損壓力;壽險殺價吸金搶市占率,外商壽險公司根本搶不到通路,也展現不出商品特色,隨著主要金控紛紛設立或買下自家壽險公司,外商壽險依賴的銀行通路也將不保。
此外,歐美經濟前景未明,也讓不少外商壽險母公司決定結束亞洲布點,將資源集中在母國發展,業者表示,內憂外患下,可以預見,台灣的外商壽險公司可能愈來愈少。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