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人才持續外流 台灣將走向崩壞
20世紀美國能夠成為世界強國,靠的就是開放的移民政策,把世界各國優秀人才經由留學、工作等多元管道吸往美國,近年台灣卻反其道而行。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2013年調查結果,各國專業人才外移以台灣最嚴重,專業人才占外移人口達61.1%,居世界第一;另依英國牛津經濟研究機構(Oxford Economics)全球人才預估報告,由於人才外流,同時未能吸引外來人才,至2021年台灣將成為人才最為短缺的國家。長此以往,台灣的國力將逐漸淪喪。
要把好的人才留下來,並且吸引跨國人才,其道理和方法其實非常清楚,就是要有好的環境,這個環境以產業作為核心,外在方面加上適當的配套措施,例如大開大闔的移民政策、教育政策等。
1950至1970年代,台灣曾流行一句話:「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年輕學子的夢想就只是考上台大,然後到美國留學,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主要原因是台灣的經濟落後,就業機會短缺,僅能利用低廉勞力吸引勞力密集產業投資;而美國利用其開放的移民政策,吸引並留下了包括台灣的大批一流人才。
1970年外國出生人員占美國就業人數僅5%,1990年增至9%,2004年復升至14%;科技重鎮的加州在相對應時間外國出生員工占比則從10%、25%攀升到33%。根據調查,1990年加州矽谷高科技公司來自亞洲出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中,以來自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所占最高,達一半以上。此外,1998年由前述中國人擔任CEO的矽谷高科技公司家數占了17%,對矽谷高科技產業發展起了相當大的影響力。
到了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啟動,台灣產業結構逐步轉型,留在美國的科技人才開始返鄉。1980年代後期,新興科技產業快速成長,科學園區新創立的公司中,創辦人有來自美國的台灣人占了1/3,這些人大部分是早期在台灣出生、大學畢業,然後前往美國深造的學子,台、美之間從單向人才外流轉為雙向人才良性循環,關鍵就在產業。
由於具有科技專長以及語言優勢,這些鮭魚返鄉的創業家穿梭於太平洋和台灣海峽兩個兩岸,運用三地互補優勢,進行全球難得的最佳布局,創造出貫穿美國、台灣、中國大陸的創新走廊,締造了美國《商業周刊》2005年以〈台灣為何重要〉為封面故事,宣稱台灣是「隱藏的全球經濟中心」的黃金時代。
近30年來,全球經濟重心逐漸往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移轉,大陸經濟和產業發展進入深水區,亟需各類人才。除了在教育方面積極擴大投資,政府當局陸續推出百人計畫、千人計畫,提供一次性金錢補助、免費住屋等誘因吸引外來人才,2016年大陸核發永久居留證就增長163%;依據Oxford Economics的推估,至2021年,大陸人才竟可以達到平衡。
反觀台灣,不僅無法吸引外來人才,本地人才更是大舉外流。根據調查,人才外流的關鍵因素是薪資太低,缺乏競爭力。但是薪資太低是結果,真正原因在於產業空洞化;而產業之所以空洞化,則是在對大陸閉鎖的產業政策下,與全球成長最快的主要市場隔絕,投資環境惡化,尤其是欠缺投資標的和市場機會,產業和人才只好結伴出走。
以去年為例,蔡英文總統說要以拚經濟為優先,但是新設立公司平均資本額375萬元,僅達馬政府8年平均資本額517萬元的7成。林全院長去年6月在三三會的演講強調,外國直接投資(FDI)不會作為新政府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就業機會才是;但是去年台灣就業增加率僅0.62%,不到馬政府8年平均1.06%的6成,而台灣卻同時有50~100萬人在大陸就業,且以青壯、高階、專業及主管人才為主,形成楚才晉用的強烈對比。
高等教育普及、人力素質優異是台灣人才國際競爭力的來源,將這些優秀的子弟留在本地為本地所用是政府的責任。如果自己的人才都不能留住,反去吸引外來人才,根本是本末倒置、緣木求魚。不管是留才或攬才,根本之道就是創造自由、開放的產業發展環境,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產業,哪有就業?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