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行銷 社會責任投資興起2017-04-07 02:02經濟日報
投資人愈來愈熱中於投資對性別平等、全球暖化等議題與自身看法一致的倫理基金,讓倫理投資日益成為熱潮。經理人認為,倫理投資與一般基金的差別,似乎只在較高的手續費與高呼環保的行銷策略。
「永續、負責任且有影響力」(SRI)的社會責任投資,全球規模已達23兆美元,巴黎氣候協定去年生效後,也獲得更多資金挹注,隨著抗議美國總統川普削減環保預算的抗議活動在各地蜂起,SRI投資更是有增無減。
歐洲是SRI投資最盛行的地區,規模達12.04兆,美國以7.75兆美元居次,亞洲則遠較歐美國家為低。
理柏公司(Lipper)的數據顯示,從去年11月至今年1月間,美國投資人已投資18億美元,到社會責任領域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即便是在擁有豐富化石燃料資源的澳洲、紐西蘭,及富含石油的加拿大,SRI投資規模近幾年也一路上升。
然而,部分基金經理人對倫理投資存疑。Kapstream資本公司基金經理人高曼表示,投資人在做投資決定時,本來就會考量環保、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等因素,倫理投資「主要是一種行銷手法」。
債市對「綠色債券」沒有一致的標準,更無法保證相關債券的收益是如宣傳般被應用在減碳計畫上,同性質股票也有類似疑慮。
業界對於什麼是永續、負責任且有影響力的投資,也沒有一致的定義,但倫理投資人常得付出較高昂的手續費。
澳洲倫理投資公司(Australian Ethical Investment)倫理研究主管帕瑪憂心,業者可能透過廣告「漂綠」自家產品,吸引投資人投入這些與一般基金差別不大的倫理基金,他擔心,倫理基金究竟代表真正的改變、抑或只是行銷手段。
舉例來說,散戶在投資雪梨BT投資管理公司的永續與倫理基金時,須付的手續費比該公司一般基金要多33%,但這三檔基金權重最高的股票中,有六到七檔相同,包括澳盛銀行等大型銀行、及礦商必合必拓等。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