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比尼專欄/負利率...通往成長之路?
2015-03-05 03:03:12 經濟日報過去六年來的貨幣政策愈來愈不「常規」,央行紛紛實施零利率政策、量化寬鬆、信用寬鬆、前瞻指引和無限制匯率干預。現在我們更見識了最不常規的政策:負名目利率。
目前,歐元區、瑞士、丹麥和瑞典都實施負名目利率,並且不只短期名目政策利率為負,歐洲和日本大約有3兆美元期限長達十年的資產(如瑞士公債)利率為負。為什麼有人願意以負名目報酬率放款?
事實上,投資人早就接受實質(調整過通膨)負報酬。當你以零利率開設銀行帳戶時,實質報酬就是負的(零名目報酬率減去通膨)。如果考慮許多銀行對帳戶收取的費用,有效名目報酬早在央行實施負名目利率前便已是負數。投資人接受負報酬是為了得到持有現金的便利,因此,負名目利率並不是新鮮事。
如果通縮在歐元區和世界其他地區形成長期趨勢,負名目報酬可能會帶來正實質報酬。過去20年日本便是如此,因為日本經歷了持久的通縮,許多資產的利率接近零。
有些人可能還是認為直接持有現金比持有負報酬的資產划算。但持有現金的風險很高,例如有安全顧慮。此外,除了零售存款戶,持有現金超過準備金要求的銀行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央行訂的負利率。
但為什麼投資人要接受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負名目報酬?在瑞士和丹麥,投資人希望投資在期待會出現名目升值的貨幣,以獲得匯差利益。但負債券殖利率也發生在貨幣正在貶值、且可能繼續貶值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德國、歐元區其他核心國家和日本。那麼,投資人為什麼還要持有這些資產?
許多長期投資人別無選擇,如保險公司和退休基金,因為它們必須持有較安全的債券。此外,在「規避風險」的環境中,當投資人不願承擔風險,或股票和其他風險資產面對市場和信用的不確定性時,持有負殖利率的債券可能勝於持有較高風險和波動性的資產。
當然,假以時日,負名目和實質報酬可能導致儲蓄者減少儲蓄、增加支出。
而這正是負利率的目的:在供過於求、且太多儲蓄追逐太少生產性投資的時候,平衡利率將很低、甚至是負值。
要避免這種情況,央行和財政當局需要追求提振成長、促進正通膨的政策。矛盾的是,這意味會有一段時期的負利率以促使儲蓄者減少儲蓄、增加支出。
但這時候也需要財政刺激,特別是生產性基礎建設計畫的公共投資。這些政策拖延愈久,我們處在負名目利率的顛倒世界就愈久。
(作者Nouriel Roubini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
Comments
Post a Comment